卷三十六 修身篇·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沅弟左右:
鄂督五福堂有回禄之灾,幸人口无恙,上房无恙,受惊已不小矣。其屋系板壁纸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说打杂人役失火,固不可疑会匪之毒谋,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细。若大惊小怪,胡想乱猜,生出多少枝叶,仇家转得传播以为快。惟有处处泰然,行所无事,申甫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星冈公所谓有福之人善退财,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名子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九载,与四十岁以前泅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辞,此皆圆融能达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尚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
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学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针贬,必有大进。立达二字,吾于己未年,曾写于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强,但于能达处尚欠体验,于不怨尤处,尚难强制。吾信中言皆随时指点,劝弟强制也。赵广汉本汉之贤臣,因星变而劾魏相,后乃身当其灾,可为殷鉴。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同治六年正月初三日)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