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初十日顺天乡试发榜,湖南中三人,长沙周荇农中南元。率五之归,本拟附家心斋处,因率五不愿坐车,故附陈岱云之弟处,同坐粮船。昨岱云自天津归云:“船不甚好。”男颇不放心,幸船上人多,应可无虑。
诸弟考试后。闻肄业小罗庵巷,不知勤惰若何?此时惟季弟较小,三弟俱年过二十,总以看书为主。我邑惟彭薄墅先生看画略多,自后无一人讲究者,大抵为考试文章所误。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要看二十页。
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业忙,亦不废正业。闻九弟意欲与刘霞仙同读书,霞仙近来见道甚有所得,九弟若去,应有进益,望大人斟酌行之,不敢自主。
此事在九弟自为定计,若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则远游不负。若徒悠忽因愣,则近处尽可度活,何必远行百里外哉?求大人察九弟之志而定计焉,余容续陈。国藩谨禀。(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