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残唐五代史演义》揭示描写了导致唐末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战乱的社会政治原因,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凶残、自私、荒淫、腐败的罪恶本质,并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分裂、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品写唐末黄巢起义的爆发,是由于朝廷昏乱,佞臣当道,有钱重用,无钱不用,因此曹州反了王仙芝,州反了尚君长。统治者多置州县,增吏困民,刮民资财,逋逃者被刑,赋敛业重,力役无节,当旱蝗水潦的灾年,还要遣使刮民之谷,使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黄巢举手一呼,使能招来饿夫百万,结成浩荡义军,这一切都是由于统治者暴虐贪婪所致。朱温不仅勾绪田令孜,骗取王位称号,而且害死唐僖宗、杀死唐昭宗,篡位后还悖逆乱伦,奸淫子媳,被其子朱友迷所弑,而朱友建又被其弟朱友从杀死。统治阶级内部臣弑君、子杀父、父子相害,兄弟相残,凶残自私到毫无人性、悖逆人伦的地步,其罪恶本质暴露无遗。石敬塘为了报妻子受辱之仇,竟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父事契丹,将幽、云十六州土地、,人民拱手让于外族,还自称儿皇帝,厚颜无耻之尤。作者对这些败类都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谴责。以上各个军阀藩镇集团为了各自的私利,不惜分裂国家,拥兵自重,还连年杀伐征战,使人民饱受战乱流离之苦,兵戈到处,哭声震天,横尸蔽野,他们每攻占一座城池,就放兵大掠三日,甚至屠城血洗,只因梁、晋交兵,杀得那军士受涂炭之苦,百姓有倒悬之急,天下荒荒,人民死其大半。作品通过以上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结构
该书虽然整体结构是长篇讲史框架,但却没有采用相应的情节板块来分别叙述各个重大事件,如分叙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等。该书以叙述唐僖宗即位开篇,以周少主禅位结束,共涉及唐末五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也涉及了黄巢起事、朱温灭唐、五代更迭和北宋建国等系列事件,但在六十回的篇幅中,对朱温之后的朝代更替皆是草草带过,尤其是从后晋建立到后周禅位,仅仅用了十回,可谓是对顷刻间提破的现身说法。而在前面的四十回中,着墨最多的也并非是唐朝亡国这一历史事件,,而是以李存孝为中心的诸多战阵描写。这种前以人物为线,后以史纲为线的情形,既有《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前后的结构影子,也与《水浒传》中七十回梁山大聚义前后的结构关系颇为近似。与同时期的其他书商小说相比,该书突出代表了这种固有结构矛盾由隐伏到激化,由激化到变异的演进痕迹。
人物形象
第一,人物形象的脸谱化和角色分配的标签化。例如第二回黄巢奇异外貌的描写,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左臂生肉滕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与杂剧《飞虎峪存孝打虎》《压关楼叠挂午时牌》 当中黄巢自道基本相同,唯杂剧中多髭如金针,眼如碧靛二语。而在第四回对朱温的外貌描述为面如噀血蓝,齿似狼牙,耳犹两翼,兰发红须,这种色彩浓烈、形容夸张的描写,正是戏剧场景中脸谱描画的特点。以脸谱形色来界定忠奸,,结合小说中对黄巢、朱温的反贼和奸臣角色的定位,恰为印证。与之类似的还有对田令孜、李存信、康君立等人物的叙述,如闪出佞臣田令孜、闪出两个仇人康君利、李存信,与杂剧中的这个是说谎的李存信,则我是多嘴的康君利、我是李存信,他是康君利,两个真油嘴,实然是一对等净角的设置一般无二,正是角色预先分配和角色固定化的特征。
第二,叙事矛盾的夸大和刻意的插科打诨。主要体现在情节转折的突兀和偶然化,以及人物语言和情绪的过度夸大。如情节主线方面,黄巢造反到夺得天下的过程,李克用起兵会合诸侯的过程,朱温降唐、反唐的过程,李存孝中计被杀的过程,以及王彦章的出场和兵败身死的过程等,事件的因果顺承关系都较为简单直接甚至儿戏化,所重点演绎的乃是事实本身,以凸显角色,这与戏曲中由于场景的集中需要角色引领和角色转述等等均为同一手法;如小说中小校向李克用转述李存孝力杀四将的情节,,即是杂剧中无法转换场景而采用的典型的探听叙事手法,与杂剧《飞虎峪存孝打虎》中入长安的叙述方式完全相类。再如情节细节方面,第九回、第十回周德威和安敬思对李克用纳头便拜,前面并无铺垫,当是欲学《水浒传》好汉拜宋江而不类。第七回写程敬思宣诏被抢、第十八回邓天王被擒、第二十二回王彦章败给李存孝,皆放声大哭,叙述肤浅,性格矛盾,既有戏曲中的表演元素,亦有学《三国演义》的影子。第十六回葛从周大惊说这三个好汉死了,,天下难保,第三十八回王彦章称羡史建瑭说他败亦是他胜,我胜亦是他胜等语言,与前后整体情节不符。再如叙李存孝将四十八员健将尽数打死搠死二十八将之勇猛无敌后,突然吐血染病,神思昏迷,寝食俱废,后又激怒出汗,其病即愈的描写等,完全忽略因果细节。在这些夸张的描写过程中,又不时穿插了戏曲丑角式的插科打诨,以进一步凸显主角的正面地位。如第十四回彭白虎被误捉后说,刚说出一个孟字,不知怎的就拿我过马来,李克用骂你这个急喉咙的贼,,与杂剧《压关楼叠挂午时牌》第三折情景如出一辙。又如第十八回写一手拿过黄珪望火里一摔,登时变作‘红龟',以谐语形式渲染滑稽效果。这些夸张凸显、插科打诨,所体现的正是戏曲舞台上主角和配角、正角和丑角的搭配互动关系。在戏曲程式中,角色主唱人数和场次时空的限制,使得夸张搭配成为迎合观众的必然手段,但在长篇小说当中,前期铺垫的缺乏和角色的预先固定,则让小说的情节序列出现断层和重心游移,比如十八骑入长安的段落,,就整体战役描写看显得十分的突兀,而对王彦章的描写,小说中既写其勇猛,如第三十四回的出场语句为头闪出英雄人,又叙其在朱温手下为虎作伥,献计收买丞相李英,斩杀谏臣凌圭等,杂糅了《三国演义》之曹操形象、李肃形象和董卓形象等,定位模糊,似欲效《三国演义》之写吕布但却画虎未成。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