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周世宗禅位宋祖
周世宗禅位宋祖
当日,世宗兵行之次,但见旌旗蔽日,剑戟凝霜,人如猛虎,马赛飞彪。不日已至泽州,安下营寨。北汉之兵,屯于高平之南,世宗命前锋击之,北汉兵退十里。周世宗疑其遁去,催诸军亟进。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世宗志气亦锐,乃命白重赞、李重进,将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将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将精骑居中;张永德,将禁兵自卫。两阵对圆,周将出马,北汉将杨兖挺枪来迎。两下合战未久,忽见周之右军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走,余兵大溃,约有一千余人,皆解甲声呼万岁,降于北汉。
世宗见兵势危急,遂亲冒矢石,引兵督战,宿卫将赵匡胤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安得不致死乎?”众皆默然未答。
匡胤又谓禁兵将张永德曰:“吾观贼气骄暴如此,力战可破也!公急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为右翼,两下夹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于是,二人各帅精兵二千出战。匡胤此时身先士卒,众兵无不一当百。北汉兵大败,杨兖亦不敢援,北汉主收兵北走,仅得生入晋阳。此时,杀得汉兵尸满山谷,委弃御物及辎重器械之类,不可胜纪。
是夕,世宗野宿,得步兵之降敌者皆杀之。樊爱能等,闻周兵大获全胜,与士卒稍稍复还,世宗欲肃将令,即收爱能、何徽及部下七千余人。责之曰:“汝辈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逃者无他,是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请功耳!”诸将默然不答。周世宗大怒,喝令武士,推出尽皆斩之。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有诗为证:
五代纷纷积弱余,骄军卖主主无知。
高平自是樊何斩,从此军容有丈夫!
是时,永德盛称匡胤智勇,擢为殿前都虞候。此时,显德六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腾涌,平地水深数尺,周太祖陵上松柏,尽皆拔起,直从空中飞来汴城南门外,倒卓于南路。因此,世宗受惊得病,至九月病渐危笃。乃召魏仁浦同平章事,加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一同听政。复召诸臣至御榻前托孤,更嘱以后事。世宗遂崩,年三十九岁,在位六年。
初,世宗虽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后,破高平之寇,人皆服其英武。
按五代史,世宗以柴氏子入继大统,盖至此而周之国姓一变焉。即位之初,愤然欲削平天下,盖念乱甚而望治切,真中原之主也。深知近世之弊,起于威令之不行,上凌下僭,首诛樊、何以正军法,革五十年之弊政,遂能变弱为强,因败为功,乘胜逐北,至于太原。归而简兵整众,锐意进龋于是,南割江西,克秦、凤,北取三关,威武之声振响夷夏,可谓雄杰。
近世以来,末之有也。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乃诏颁图法于天下,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模岂小小哉?迹其注意元元,留心邦本,于五代十二君之中,独称为最!使其天假之以年,其成就盖未可量也!
当日,众臣请太子宗训即皇帝位,称号恭帝。宗训年方七岁,范质、魏仁浦效伊尹、周公辅幼故事,封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匡胤涿郡人也,父名弘殷,洛阳禁卫将校。娶杜氏,生匡胤于甲马营,赤光满室,营中异香,经月不散。时人谓之香孩儿营。少从新文说学。及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世宗时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征伐,树立大功。世宗一日于箧中得书一本,中云:“点检作天子。”世宗大惊。时张永德为点检,遂迁之,而易以匡胤。
是时,人报河东刘钧结连辽兵入寇。恭帝遂命匡胤领兵。
此时,主少国危,中外始有推戴之议。军校苗训在营中望见东北上,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相荡,骇然大惊,且指曰:“此天命也!”正值黄昏左侧,兵至陈桥驿,军士相聚谋曰:“主上幼弱,我等奋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此为上策。”众皆然之。即日厉声一呼,皆袒臂相从,环列待旦,而匡胤醉卧,实不知也。比及天色微明,军士皆环甲执兵,直叩寝门,匡胤觉悟,慌问其故。诸将答曰:“某等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匡胤惊起披衣,诸将相与扶出,披以黄袍,山呼齐拜,掖之上马,拥还汴梁。匡胤此时拒之不可,乃揽辔誓诸将曰:“汝等自谓我为天子,若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为也!”众皆下马跪曰:“愿受命令!”匡胤曰:“少帝及太后,我曾北面事之,不得惊犯。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市府库,不得掳掠。用命则重赏,不然则族诛矣!”众皆喏喏连声。于是,整军自仁和门而入,秋毫无犯。
时周侍卫指挥使韩通,谋帅众御之,被军校王彦升所杀,并戮其妻子。当匡胤退居公署,宰相范质、王溥诣崇元殿,集文武官僚,至日暮时班定.犹未有禅诏,翰林承旨陶谷所撰禅诏,出诸袖中,遂用之。制曰:天生庶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簏,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
上按周之国凡三君两姓,历九年而宋兴焉。
读诏已毕,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面听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称号太祖皇帝,群臣朝贺。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以所领镇为宋州归德军,国号曰宋。奉周恭帝为郑王,封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封赵普为枢密直学士。立太庙,追帝其祖考,尊母杜氏为皇太后。当日,太祖设太平筵宴,大会群臣。自是,文官武将,济济彬彬,布满于朝。上有尧舜之风,下有鼓腹之乐。华山隐土陈搏,闻宋代周,欣然喜曰:“天下自此定矣!”余见宋传,此编不多录也。逸狂诗云:
五代干戈未息肩,乱臣贼子混中原;
黎民苦怨天心怒,胡虏交驰世道颠。
点检数归真命主,陈桥兵变太平年;
黄袍丹诏须臾至,三百鸿图岂偶然。
后贤有诗云: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丽泉有诗云:
幼主无知社稷休,临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业归于宋,忍耻含羞入郑州。
卓吾子评:
五代日事干戈,胡虏交驰,乱贼横行,中原始无宁宇,幸宋太祖一统中华,其亦世道之幸欤!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