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存疑
当代学者张全海搜集到清代、民国时期多个版本的《冰鉴》,也发现至少道光九年,该书即已刊刻。那一年,曾国藩尚不足19岁,不大可能是《冰鉴》一书的作者。
现藏中国人民大学的广州拾芥园本,书名题为《秘传神骨冰鉴》,清代藏书家吴荣光刊刻。在跋文中,吴荣光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
此外,曾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的唐浩明,也曾明确辟谣,笔者查遍曾氏传世的所有文字,从未见他有只字提过《冰鉴》一书。他进而向读者解释,为什么托名曾氏而不托他人呢?其源盖出于曾氏素有‘相人'的大名。
曾国藩善于相人不假,《清史稿》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意即,曾国藩会客时,总是一言不发地看着别人,让人极为紧张。客人走后,曾国藩就记下此人的优缺点,从没有过失误。
之所以曾国藩的相术如此之神,是因为他见人,相的不是外貌,而是出身、才识、言行、履历等综合素质。换言之,曾国藩不过是知人善任而已。
《冰鉴》这本书,其七篇内容,分别是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气色鉴,看的都是外貌,如相顾相称,则福生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之类,显系无稽之谈。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