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祖师得道见帝
祖师得道见帝
却说太子回朝,妙乐天尊从半空中同国王下来,妙乐天尊曰:“汝可用心修行,三年后若有功,则我来矣。”国王唯唯听命,昼夜勤苦坐炼,饥则食松,渴则饮水。时光易过,不觉三年满矣。妙乐天尊一日到来,问曰:“弟子知道乎?”王曰:“不知。”又问曰:“知世事乎?”王又答曰:“不知。”又问曰:“知生死乎?”王又答曰:“不知。”又问曰:“知有身乎?”王又答曰:“不知。”天尊见国王天地间之事,俱不知之,识其心死入道,微微笑曰:“功成矣。”王曰:“何得成功?”天尊曰:“子莫知之心灰矣。”王曰:“吾更当如何?”天尊曰:“赐汝五道祥云,入中天参玉皇。”国王听罢,叩头拜谢。同天尊上天。先至三清阁参见三清,三清庆贺。次日早朝,玉帝升殿,众真君朝罢,三清出班奏曰:“臣有妙乐天尊,收一弟子,乃西霞国王修行得道者,来见我主。”玉帝听罢,命宣进。国王三呼毕,帝问众仙:“当封何爵?”众仙奏曰:“此是我主一魂化身,任主自裁。”玉帝闻奏大惊,叫国王抬头,一见国王美貌,心中大悦,即封国王金阙化身荡魔天尊,造一九天迁软府,掌管本天宫,管三十六员天将,赐过黑龙袍一领,七星剑一把,七宝冠一顶,绣墩同坐,同入同行。国王谢恩。玉帝大设筵宴,庆贺朝散不题。
却说上帝次日去太阳宫,邓化出接祖师,上帝见并无三十六员天将,问邓化曰:“玉帝封某在此掌管三十六员天将,为何不见一将?”邓化禀曰:“原日乃是玉帝一魂化身掌管,因其意贪,堕去凡间,无人在此,故此天将俱下凡间去了。”祖师曰:“既有此情,某当来日面君。”不题。
却说次日平明,玉帝升殿。祖师奏曰:“蒙我主着臣去太阳宫管三十六员天将,因无主管,俱走下凡矣,乞我主上裁。”玉帝闻奏,问众臣曰:“祖师奏此,当复何如?”众臣曰:“太阳宫既是祖师掌管,天将若走下凡,自就令祖师去凡间收归天曹,则为妙矣。”帝依奏,即着祖师去凡间收天将。祖师谢恩出朝,心下十分忧闷,因不知众天将去向,不若去见我师妙乐天尊,以问其故。思罢,即入兜率宫。妙乐天尊正在禅坛打坐,祖师向前打个和合。天尊曰:“弟子到此为何?”祖师曰:“非为他事而来,蒙圣上封去太阳宫,掌管三十六员天将,弟子去时,一个也无。回奏玉帝,帝问众臣“众臣奏帝命弟子自去收复带归,弟子下凡不知去向,敬来请问师父。”天尊曰:“我若不说,你不知之。你有四十二年灾难未满,故有此事而来。天将此回亦收不得,更要投胎入凡,受尽苦难,才得入极乐之界。”祖师曰:“今从何处投生!”天尊曰:“目今净洛国王无子,善胜皇后烧夜香当天求子。汝今化一道金光,去投入皇后胎中,后日长成,修行功满,那时方得入天曹享用。”祖师听罢,只得拜别,化一道金光,飘飘荡荡,飞入净洛国来。
善胜皇后正在御园烧夜香,忽然睡去。那一道金光投入皇后腹中。皇后即梦见吞一红日入腹,身怀有孕。不觉十个月满,开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午时,净洛国皇后生下太子,太子在后肋撞出,皇后气绝。妙乐天尊念动咒语,即吹气入皇后左肋,皇后渐渐返魂,区省人事。满宫中尽是紫雾罩住,有九条龙吐沫,待太子沐浴毕。一时间妙乐天尊带龙腾空而去,宫中如旧。宫娥出奏国王。国王大喜,命抱出太子,见其眉目秀,骨格希奇。国王大悦,即代太子取名,叫作玄元太子。
不觉春去秋来,光阴迅速。祖师于净洛国投胎,年有十四岁矣。有一年,净洛国元宵放灯,国王升殿,太子出来奏父王,要去看灯。父王曰:“你乃一东宫,不可夜出观灯。”太子曰:“儿扮为民,去看便回。”国王依奏,即着指挥汤伯同太监四名,保太子出朝,去市观灯。太子正出朝门,行不一箭之路,但见:灿烂花灯高挂,笙箫管乐喧天唱。彩娇娥胜天仙,饮乐壶浆欢庆。
太子同汤伯转过南街,见几个饮酒醉人东倒西歪,不省人事。太子又转过北街,亦见几个在花街上孟姐家作乐,二人争风,打将起来。太子又转过东街,又见一人在街上偷人银袋,被人乱打无休,打得叫天叫地。太子看罢,猛然大声叹曰:“如何免得酒色财气四事,则我何必为君?”有天上斗母元君,因元霄下凡,变一道士,以探人心,遇见太子出此言,向前揖而答之曰:“贫道方才听见客官说,要脱酒色财气四事,尊非要求得此方?贫道有之。”太子曰:“汝何以脱得?”道人曰:“贫道弃父母,别妻子,随缘度日,可不是脱得?”言未已,旁边指挥汤伯,但见道士出此言劝太子,咬牙欲斩道士。道士一见,驾祥云腾空半天,现出本身,言曰:“道本无根,要人自寻;若恋富贵,恐昧真灵。吾非他人,乃斗母元君也。”太子一见,望空拜曰:“弟子情愿弃江山出家。”那道士曰:“吾去矣,君不进来,天宫无位。”太子大惊,同汤伯回朝。
次日平明,国王升殿,太子出朝,奏遇道人事,欲去修行。国王曰:“今者天下妖邪多矣,岂有天仙来凡度人?吾儿不可执迷,江山之贵不享,而慕望外之事乎?决不准汝之奏。”太子又奏曰:“神仙之说,往往有之,修行之事,自古流传,安可不信真言,而昧正道。但他日一旦而逝,无常迅速则何以改前过。乞父王赐臣离宫出家,倘他日功成,则九族可超升矣。”
国王见太子执意要出家修行,心中大怒,即着校尉郑才,将太子囚去冷宫受苦,候其回心,然后赦出。郑才即将太子囚去冷宫,王退朝。太子入到冷宫,思想叹曰:“若无阴阳,岂有昼夜?若无天堂,岂有地狱?前夜见者若邪,则无劝我修行之心,必有思意。前者道士又说他是斗母元君,若是元君点我修行,见我被囚,必来救我。若不烧起好香,当天祷告,请元君到此,指引我修行之路,有何不可?”想罢,即点动好香,当天祈祝。
告词未罢,元君在云头叫曰:“太子,汝今被父囚禁在此,某谅难以脱之。不若从父之命,弃却修行,早作脱身之计。”太子曰:“弟子自从幸遇师父,心无变异,虽死不从父命,倘父将某苦禁于此,有死而已。何肯悔言而听父乎?”元君曰:“汝果有真心出家,此处非修行之所。”太子曰:“既非修行之所,安能脱身而往他处乎?”元君曰:“汝若肯去,离城有八十五里,有一山名武当山,那里可以行修。”太子曰:“焉能去得?”元君曰:“可闭着两眼,同汝离此。”太子即闭两眼,元君驾一朵祥云,将太子抱在怀中,离了冷宫,直到武当山。但见:
青山隐隐石壁,柳绿飘飘奇花;四周山色胜玉,真乃神仙造化。
却说太子同元君到山,拜元君为师,朝夕讲经说法,坐炼修行不题。
话分两头,却说次日国王升殿,校尉郑才奏说:“不见了太子。”国王大怒,斩了郑才,十分烦恼,有文武赵全、孙越、冯元、王龙、王荣一班臣子,出班奏曰:“我主若要寻回太子,可出下榜文,于四方张挂,有人知太子者奏知,赏金千两,留得太子者加封官职。”国王依奏,即出下榜文,于路上各处张挂。忽一樵夫姓陈名春,住在武当山下,日前见一人,同一道人入山中去。今闻朝中不见太子,出有榜文,自料前日见者,必是太子,去揭榜文,奏知国王。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梁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山海经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