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祖师收瘟过火焰山
祖师收瘟过火焰山
却说山东宁海县,出一妖怪,不见其形,招人之梦,说他姓张名健,行种痳痘之瘟,害民家幼童。若有些儿下到处者,便种害痘害痳,害死人家子女。
且说祖师至此,见一道妖云自半空中而来。云中有一人,眉清目秀,头带二郎盔,押着三个孩子。祖师一见,拔出三台七星剑,当空便砍张健。张健大怒,拔刀来迎。战至五十合,一般平折。张健曰:“我与你无干,汝在上界,我在中界,何不守分?”祖师曰:“为汝行瘟害民,某特来收汝。”张健闻言,亦不答话,又与祖师战。被祖师招动众将,一拥杀进。张健不能抵敌,大败走入洞中,紧闭洞门不出,祖师用计叫蛇精变作一个孩子,于洞门口泣哭,小妖捉入洞中见张健,张健料是捉来者,便欲开口食之,被蛇精变出本相,一滚入腹,在肚中爬将起来。张健受痛不过,倒在地上。蛇精在腹中言曰:“汝好好开洞门,接我师父等入洞便罢,半言不肯,我在汝腹中爬死你。”张健连忙开了洞门,接师父等众入洞中,跪在地下告饶。祖师大悦。付火丹一丸与他吃下,叫蛇精爬出来。玉旨一到,封张健为尽忠张元帅,手执瘟槌,随师行法救民。祖师离了宁海县不题。
却说离县有百余里,有一山,名火焰山。来此天色已晚,祖师等欲在此山中歇息,忽见妖云一道,众皆大惊。只见一妖头戴道冠,手持火轮刀,前面一个小妖,手待一面红旗,上书“水难城大王谢仕荣”八大字,自半空杀来。关张二帅一见,向前抵敌。仕荣吐出真火,毫光闪闪,热气冲人杀来。关、赵二帅大败。祖师见二将大败,拔出三台七星剑助战。仕荣亦吐出火来。祖师一见,念动真言,叫过龟将,用六星剑自北一指,指出坎中真水。一直杀去。仕荣属火,见真水一至,其火自灭,遍身寒冷,大败走入洞中,闭上洞门不出。
祖师见仕荣不敢出战,心生一计,叫龟精变成一个小妖,自空而下,于洞门口与众小妖打起来,扭见仕荣。龟精变出本相,水涌满洞。仕荣大惊,走出洞门,被祖师用剑一指,坎中真火滔天,涌塞洞中。仕荣不能得出,身上又寒,小妖叫苦连天,俱被浸死。惟仕荣浸得战战兢兢,进退无门,被田华杀入洞中,向前捉住见祖师。祖师问什荣曰:“愿降否?”仕荣被水浸得七八将死,只得归服。祖师显出神通,将坎中取出三分真火,聚成一丸,付仕荣食,亦为表奏知玉帝。玉帝大悦,差驾前掌令官责玉旨,封仕荣为火德谢天君,手持金鞭,架火轮刀,随师行教。仕荣谢恩,与众将离了火焰山不题。
却说祖师离火焰山,来到此处,有一昆仑山,山内有六个妖魔,自号为天地日月年时六毒。常于路旁放毒害民。有人过此者,不无受伤。祖师来至昆仑山前,见妖怪拥起,对众将曰:“此处妖怪非比等闲,内有光彩,其中必有毒气,各宜仔细。”道犹未了,只见一阵狂风吹来。祖师手持三台七星剑挡住,被毒气对面冲倒,不省人事。众将逃散。少刻间,毒气退去,众将聚集寻祖师,见祖师闷于地中,不省人事。各各大惊。
关帅等面面相看,亦无救师之策,遂向众将曰:“列位看住师父尸首,某往上界见三清求教。”众人曰:“诺。”关帅即驾云往上界,见三清拜伏,将师受毒闷倒之事,说了一遍。三清曰:“此是昆仑山朱彦夫手下六员副将,名六毒神,走出毒袋于山下作怪,要救汝师,除非去昆仑山叫得朱彦夫去,方可救得。”关帅曰:“恐弟子去,彦夫未肯去救我师。”三清曰:“汝去,他焉肯行,其人有一法宝,名被毒袋,最是利害。我等同汝去,先救醒汝师,自去见他,倘未肯降,汝师去收回六毒之时,当以计收之。”
关帅听罢大喜,同三清驾云直至昆仑山。见毒气罩定祖师,昏昏不醒。三清念动真言,用扇一扇,将毒气扇散。三清用净水于祖师身上周旋而洒,连呵三气,祖师微微醒来,开目看见三清,祖师连忙下拜。三清曰:“汝被迷失者,为受六毒之气,若要收除此毒,除非去昆仑山顶祈得朱彦夫,除得此毒。”祖师曰:“当用何术除之?”三清曰:“汝若出战,其人必开毒袋装汝诸将。我有宝扇一把,名曰逍遥扇,历千百劫来,诸气邪妖俱不敢近,一扇即灭。汝可拿去,付汝部将谢天君,其人原是火德星。倘遇战之时,若见彦夫开袋,叫他即带我宝扇入袋,用火烧出来,实时将毒袋烧破,不能装汝,方收得此人。彦夫若降,此扇送入上界,不许有误。”祖师听罢,叩首拜谢。三清驾云回转天宫。祖师即吩咐谢天君依计而行。
次日平明,祖师驾云,同众将去到昆仑山顶,入见朱彦夫。朱彦夫端坐不动。祖师向前施礼,彦夫在座上昂然问曰:“来此者何人也?”祖师曰:“某乃北方真武将军,领玉旨下凡收黑气。”彦夫曰:“收黑气到此为何?”祖师曰:“山下有六毒之害,闻说是汝部将作乱害民。烦汝去收之。”彦夫曰:“汝既领旨收黑气,又与我将作对,不能收他,何敢来我处见我?”祖师曰:“我领旨收尽妖黑之气,无非为玉帝出力,与民除害。今叫汝去,则亦何其出此之言。”彦夫曰:“不许汝再胡说。如不速去,某有一法宝,能装尽汝等,七日而化为脓水。”谢天君听罢,忍下住心头之火,向前便骂彦夫。彦夫亦不答话,取出装毒袋丢起。众将俱走。
惟谢天君端然执扇立于阶前,被毒袋装住。祖师等杀转,与彦夫大战。谢天君于袋中用火烧将出来。彦夫见袋烧破,大惊,被谢天君用扇对头上一扇,彦夫不能走脱,跌倒在地。众将捉住,彦夫拜降。祖师用金丹一枚,补起毒袋,取出火丹,与彦夫食下。玉帝旨下,封彦夫为管打不信道法朱元帅,手执金槌,带五毒袋,随师行道。朱彦夫谢恩,禀师下山,将毒袋扯开,把六毒尽收入袋里,回见祖师。祖师大悦。彦夫曰:“某今收尽毒气,恐天下人日后将杂邪之气,呼为六毒之气,借我名假收毒气,某愿除去假行之人。”祖师曰:“可。”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