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志
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若中间有作辍或退转底意,便不谓之志。
志有趋向、期必之意。心趋向那里去,期料要恁地,决然必欲得之,便是志。人若不立志,只泛泛地同流合污,便做成甚人?须是立志,以圣贤自期,便能卓然挺出于流俗之中,不至随波逐浪,为碌碌庸庸之辈。若甘心于自暴自弃,便是不能立志。
立志须是高明正大。人多有好资质,纯粹静淡,甚近道,却甘心为卑陋之归,不肯志于道,只是不能立志。如文帝宽仁恭俭,是其资质尽可与为帝王。然其言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却不能立志。武帝上嘉唐虞,志向高大,然又好名,驳杂无足取。
程子奏札说立志一段最切,是说人君立志。学者立志与人君立志都一般,只是在身、在天下,有小大之不同。
为学紧要处,最是立志之初,所当谨审决定。此正是分头路处。才志于义。便入君子路;才志于利,便入小人路。舜跖利善正从此而分,尧桀言行正从此而判。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紧要正在志学一节上。在圣人,当初成童志学,固无可议。自今观之,学之门户虽多,若此处所志者一差,不能纯乎圣途之适,则后面所谓立,所谓不惑,所谓知命,所谓从心,节节都从而差,无复有见效处。惟起头所志者,果能专心一意于圣人之学,则后面许多节目,皆可以次第循序而进。果有“不倦”工夫以终之,则虽“从心”地位至高,亦可得而造到矣。
人常言志趣,趣者趣也,心之所趋也,趣亦志之属。
孟子曰士“尚志”,立志要高不要卑,论语曰:博学而笃志。立志要定不要杂,要坚不要缓,如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皆以圣人自期,皆是能立志。孟子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以舜自期,亦是能立志。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了凡四训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