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
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蔫者(3),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4),建诸天地而不悖(5),质诸鬼神而无疑(6),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7)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8),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9),近之则不厌。
《诗》日:“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10)。”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11)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ang),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统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4)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5)建,立。(6)质:质询,询问,(7)俟:待。(8)道:通“导”,先导。(9)望:威望。(10)”《诗》曰”句: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射(yi),《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庶几(ji),几乎。夙(sU)夜:早晚,夙,早。(11)蚤:即“早”。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读解】
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要求当政者身体力行,不仅要有好的德行修养,而且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使人听从,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要求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一样。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规划有多宏伟,做一两件实事,拿一点政绩出来给我们看看:你修的路在哪里?你建的房在哪里?你办的学校在哪里?市场是否繁荣?物价是否上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成为老百姓的公仆。
提高到理论上来说,这一章所强调的,依然是重实践的观点。“本诸身,征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这是主客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客观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观意图、见解、理论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与愿望。从而使自己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这里当然还是蕴含着儒者对伟大与崇高的向往和对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国语
- 孔子家语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