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兵智部·荀罂 伍员
【原文】
原文
鲁襄时,晋、楚争郑。襄公九年,晋悼公帅诸侯之师围郑,郑人恐,乃行成。荀偃曰:“遂围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与之战。不然,无成。”(边批:亦是。)荀罂曰:“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吾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以逆来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犹愈于战,暴骨以逞,不可以争。大劳未艾。君子劳心,伍员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乃许郑成,后三驾郑,而楚卒道敝,不能争,晋终得郑。
春秋鲁襄公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郑国。襄公九年,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的军队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人感到害怕,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求和。荀偃说:“应该继续围攻郑国,等到楚国救郑的时候,就可以迎战楚军;如果现在和郑国议和,就不会得到实际的利益。”(边批:也对。)荀罂却说:“不可,应该和郑国结盟引兵而归,这样楚国就会出兵讨伐郑国。先让楚军疲惫不堪,再将我国的军队分成三部分,联合其他诸侯的军队轮流迎战楚军。那么在我们的军队还没有疲惫之前,楚军就早已疲惫没有能力作战了,比现在就和楚国交战要好得多。假如现在就和楚国交战,必然会伤亡惨重,因此应该以不战为上策。所谓聪明的人靠智慧取胜,愚笨的人靠蛮力克敌,这就是先王克敌制胜的道理啊。”群臣都表示赞成,于是接受郑国的求和。后来晋国三次出兵讨伐郑国,但楚国军队由于长途行军而精疲力竭,根本没有办法作战。因此最后终于由晋国取得了郑国。
吴阖闾既立,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闾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吴王阖闾即位后,曾经问伍员说:“当初贤卿曾经建议讨伐楚国,寡人也有讨伐楚国的意思,但唯恐吴王僚派我伐楚,又不愿意他占有我的功劳。现在寡人想亲自率领军队讨伐楚国,贤卿认为怎么样呢?”伍员答:“楚国执政者众多但意见不一,谁也不肯承担责任。假如大王动员三军,只是白白地劳民伤财,因此不如先发一军,诱使楚国出兵迎战。当楚国出兵后,大王就立刻退兵;楚国退兵之后,大王再次出兵。楚军这样往来跋涉,必定会疲于奔命,而产生放弃交战的想法。此时大王再运用各种手段,使楚国的军事政治更加混乱,彻底瓦解楚国人的斗志,然后大王再动员三军,必定能彻底摧毁楚国。”阖闾欣然采纳了伍员的意见,从此楚军就陷入疲于奔命的苦境之中。
〔评〕晋、吴敝楚,若出一辙。然吴能破楚,而晋不能者,终少柏举之一战也。宋儒乃以城濮之战咎晋文非王者之师。噫!有此议论,所以养成南宋为不战之天下,而竟奄奄以亡。悲夫!
(评译)晋和吴削弱楚国的实力,用的都是一样的手法,但是吴能在柏举大败楚军,而晋却不能在城濮消灭楚。宋儒在批评楚晋城濮之战的时候,竟然说晋文公不是真正的王者之师,不能伐楚。唉!正是因为宋儒有这种思想,才使南宋出现不战而和的妥协论调,终于使南宋逐渐由衰而亡,真是可悲!
按:吴璘制金,亦用此术。虏性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于是选据形便,出锐卒,更迭挠之,与之为无穷,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坚忍之气,俟其少怠,出奇胜之。
按:宋将吴璘对付金兵,也是用的这种方法。金兵的特点是忍耐力强,命令严酷,一旦令下,必定会誓死执行任务,因此每次决战的时候,总是要打上好几天。吴璘于是选择有利的地形,派出精锐兵卒,轮番进行骚扰,使金兵穷于应付,没有办法休息,以磨蚀他们坚忍的耐力,然后趁着金兵稍稍有些惰怠时,立即以奇兵进行袭击,从而大获全胜。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周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