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语智部·总序
【原文】
原文
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异焉。两舌相战,理者必伸;两理相质,辩者先售。子房以之师,仲连以之高,庄生以之旷达,仪、衍以之富贵,端木子以之列于四科,孟氏以之承三圣。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
冯梦龙说:智慧不等于言语本身,言语上的聪明机巧不等于一个人有智慧,喋喋不休的人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反倒是那些看似不能言的人能够成功,因此智慧的人,又何需机巧的语言能力呢?然而也有另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两方不同的言论激辩,有理的一方当然会获胜;两种不同的道理互相质难,善于辩解的一方会占得先机。历史上张良因此成为王者之师,鲁仲连因此获得了高名,庄子因此而有旷达的哲学,张仪、公孙衍因此而享有荣华富贵,子贡因此成为孔子的学生,孟子因此继承了儒家思想。因此,有时一句话比朝廷的权威还重要,有时一个游说可以敌过十万军队,有时一纸建言比所有的州郡佐吏的辛苦工作还要有用,又怎么能不重视言语呢?精微的言论,可以解开纷杂的困境。语言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而言语是否有智慧也可以看出来,内心有充溢的智慧,自然会生出智慧的言语来。《诗经》说:“因为内在是这个样子,因此表象看来是这样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子夏易传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