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胆智部·齐桓公
【原文】
原文
宁戚,卫人,饭牛车下,扣角而歌。齐桓公异之,将任以政。群臣曰:“卫去齐不远,可使人问之,果贤,用未晚也。”公曰:“问之,患其有小过,以小弃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乃举火而爵之上卿。
宁戚是卫国人,每当他给拴在车下的牛喂食的时候,总是一边敲打牛角一边唱歌。有一天,齐桓公刚好从他身边经过,觉得他与众不同,想要任用他,大臣们都劝阻说:“卫国离齐国并不远,不如先派人打听他的为人,如果确实贤能,再任用也不迟。”可是齐桓公说:“何必多此一举呢?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发现他有某些小缺点。人做事常会因小弃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天下智士常不得君王重用的原因。”于是,齐桓公当天就拜宁戚为上卿。
〔评〕孔明深知魏延之才,而又知其才之必不为人下,故未免虑之太深,防之太过,持之太严,宁使有余才,而不欲尽其用,其不听子午谷之计者,胆为识掩也。
(评译)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然深知魏延的才干,但由于他也知道以魏延之才不会居人之下,因此顾虑太深,防范太多,戒备太严,宁可只借重魏延的余才,却不肯让他完全发挥。当初孔明不肯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的计策,就是由于孔明的胆气被识虑蒙蔽的缘故。
呜呼,胆盖难言之矣!魏以夏侯楙镇长安。丞相亮伐魏,魏延献策曰:“楙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走,比东方相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危计,不用。
唉!看来“胆”这个字,还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魏派夏侯楙镇守长安的时候,蜀相孔明企图发兵征讨魏国。当时魏延曾献计说:“夏侯楙懦弱无能,如果丞相能给我五千精兵,我可以直出褒中,绕秦岭东进,然后再从子午谷北行,用不了十天就能攻下长安。夏侯楙看见我来攻打,一定会弃城逃跑,到那时候即使魏国派驻守东方的军队前来救援,他们也要行军二十天才能到达。如果丞相此时再从斜谷出兵,可以一举收取咸阳以西之地。”但当时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危险,没有采纳。
齐桓公任登为中牟令,荐士于襄主,曰瞻胥已,襄主以为中大夫。相室谏曰:“君其耳而未之目也,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襄子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此亦齐桓之智也。
王登出任中牟令的时候曾向赵襄子推荐一个人,说这个人叫瞻胥已,赵襄子便任命这人为中大夫。相国劝阻说:“大王只是听别人说这人有才干,自己却没有亲眼见识过,怎能轻易相信而随便任用呢。”赵襄子说:“我任用王登,是既耳闻又目见了,如果对王登推荐的人又要耳闻又要目见,这样的耳闻和目见就没完没了了。”赵襄子和齐桓公可说是具有同样的智慧。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