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以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孝经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