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悢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张孟谈巩固了赵国的地位以后,扩大边境,发扬五霸的精粹,向赵襄子称赞赵筒子的遗训说:“从前,筒子统治赵圈时有这样的话:‘五霸之所以得到天下诸侯拥护的原因是约束得当,使君主的权势能控制臣下,不使臣下的权势能控制君主。所以尊贵为列侯的人,不让他任相国,有将军以上地位的武官,不让他担任近大夫。’如今隐下名声显赫而身体尊贵,权力重大而众人服从,逮下愿意捐弃功名,抛弃权势而离开众人。”赵襄子悲伤地说。“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说辅佐君主的人名声显赫,功劳大的人身体尊贵,担任相国的人权力重要,自己忠诚讲信用众人就会服从。这是古代圣贤协调驾驭国家,安定国家的办法呀!您为什么不这样做?”张孟谈国答说:“君王所说的,是成就功名的美好。臣下所说的,是保守国家的方法。臣下观察成功的事业,听古代的传说,天下美好的事情是相同的,但是臣下君主的权力平均起来都能美好,是没有这种事的。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君王如果不考虑,那么臣下是没有这个力量的。”张孟谈的面容显出悲伤诀别的样子。赵襄子让他离开。张孟谈躺了三天,派人对襄子说:“晋阳的政事,臣下不从命怎么办?”赵襄子手下人回答说:“杀掉。”张孟谈说:“左司马被国家使用,安定了国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诚,君王还是动手吧。”赵襄子说:“您还是去做您想做的事情。”于是就答应了他。张孟谈心安理得地去掉重权和美名而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名声,他交纳封地,放弃政事离开尊贵的权位,而耕种在负亲之丘。所以说,张孟谈的行为是贤明人的行为,赵襄子的政治是英明君主的政治。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
张孟谈种了三年地,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背叛了过去的联盟而谋划进攻赵国,赵襄子前来会见张盂谈并告诉他说:“从前智伯的土地,赵氏分得多到十个城邑,他们再来,如今诸侯是谋划进攻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张孟谈说:“君王还是背着剑为臣下驾驶车辆回到都城,让臣下住在宗庙里,把任命官吏大夫的权力交给我,臣下为您试着谋划对策。”赵襄子说,“好。”张盂谈才上路,他的妻子到楚国去,长子到韩国去,次子到魏国去,少予到齐困去。四国产生疑心而计谋失败。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何典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