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
周文君免去了工师籍的职务,而改用吕仓做相国,周的百姓对这件事不高兴。周文君为此感到很担心。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疆,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有人对周文君说:“国家做出一个决策,人们必定会有诽谤和赞成两种态度,忠臣使诽谤全都加在自己的身上,而把赞美的话都加在君主的身上。宋国的国君贻误农时来建造娱乐用的高台,因此百姓都非议这件事,这是因为没有忠臣来为君主掩盖过错罢了。子罕辞掉了相位而改做司空,百姓非议子罕但褒扬他们的国君。齐桓公在宫中设立了七个市场和七百个国家妓院,国人非议这件事情。管仲因此故意在家里筑“三归台”,来掩盖齐桓公的过错,而不是自己有意伤害民心。《春秋》所记载的臣子杀国君的事例数以百计,这些臣子都是很受赞誉的大臣。所以说大臣受到赞誉,并不是国家的好事。由此看来,人越多力量就越大,积累微小的土石就能成为大山。”周君于是就没有免掉吕仓的职位。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西厢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