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经》大有上九爻辞言:“从上天获得祐助,完全吉而无不利。”孔子说:“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顺大道的规范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而思处处合顺于大道的规范,又能崇尚贤能的人,所以犹如从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没有不吉利的了。”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以尽其所未能表达的言语,又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励之,激扬之,以尽神奇奥妙的能事。”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经》的精蕴呀,乾坤既成列于上下,《易经》的道理也就肇定于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的话,则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道理了,《易经》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话,则天地乾坤之道也几乎要息灭了。所以在形器之上,无形体度量,抽象不可形而为万物,所共由者,就叫做“道”;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所以《易经》所谓象,乃因圣人见天下万事万物的繁杂,而拟测其形态的种类,象征其物象的适宜,因此谓之“象”。圣人见天下一切动作营为的众多,而观察它可以会而通之之道,以制定其经常的规范,订成三百八十四种动态的指规,又系以文辞,以断定它的吉凶,所以谓之“爻”。极尽天下繁杂的物象的,在于“六十四卦”;鼓动天下的动作营为的,在乎“爻辞”;变化而裁制之,在乎“变”;发挥而推行之,在于“通”;明其神奇奥妙之道,在乎其人的运用;默默的而成就其事业,不形之以言,而天下皆能相信,则在于德行的深厚。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