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 苏黑虎集众拒唐 徐美祖遣将破阵
苏黑虎集众拒唐 徐美祖遣将破阵
当下武丹池改了皇唐旗号,大开关门,迎接薛云入城,摆酒接风,差人往牢口关迎接大兵。庐陵王一到,武丹池出关迎接,俯伏于地,庐陵王亲手相扶,叫:“王兄,向受大恩,尚未报答,今又蒙来助,朕躬感激不尽。”武丹池再拜谢恩,接驾入城。次日,徐美祖今薛云与飞镜公主、薛斗与秦摆花成亲,众将来贺,共饮喜宴,按下不提。
再说苏黑虎战败渡过汉江,逃往长安见驾,武则天念他忠勇,命他戴罪立功。一日早朝,闻报后兵渡过汉江,破了洛阳,袭了牢口关,武丹池又把潼关献了,如今唐兵已屯扎在潼关,武氏大惊,忙忙下旨,会集各路诸侯,命苏黑虎为十八路兴周灭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尚元培为兵马副元帅,白马寺主王怀义为先锋。不一日各路诸侯云集,合兵一处,共兵九十三万,苏黑虎带领众将,引了大军,一齐出长安,前来征剿。庐陵王闻报,即与徐美祖商议迎敌,徐美祖就令众将安营城外,以待对敌。及苏黑虎统兵到了,看见唐兵在城外安营,遂下令屯扎营寨。到了次日,招集众将,排下八门金锁阵,令大将崔元(日韦)把守伤门,苏天保把守生门,尚元培把守景门,女将尚姣英把守死门,王怀义把守杜门,武飞龙把守休门,裴道元把守开门,武飞虎把守惊门。八将得令,各领兵把守一门,以待冲锋打阵。其余众将,随苏黑虎镇守中营,往来接应。
唐营徐美祖闻知周营排下此阵,即令薛葵打伤门,白文豹打生门,罗英打景门,薛蛟打死门,秦文打杜门,薛斗打休门,薛云打开门,薛刚打惊门,其余众将,各各准备,候号炮一响,一齐杀至。众将得令,各去攻打。先说薛葵,枪开双锤,杀进伤门,竟是虎人羊群,无人敢挡。崔元(日韦)见薛葵凶恶异常,也不交锋,忙领本部人马,投降唐营去了。再说白文豹来打生门,也是双锤冲入阵中,遇着苏天保来战,被白文豹手起一锤,打死马下。这边罗英杀进景门,正遇尚元培,两人交锋约有二十余合,被罗英生擒过马,要割首级,尚元培道:“末将愿降。”罗英道:“你是何人?”尚元培道:“我乃尚司徒之后,秦湖之子,名唤尚元培,曾为潼关总兵。”罗英道:“原来是老伯父,得罪,得罪!放了一同杀散周兵。”
再说打死门的乃是薛蛟,一马冲入死门,遇着女将尚姣英,薛蛟抬头一看,见他面如桃花,眉似柳叶,心中十分爱慕,尚姣英也看上了薛蛟,二人且不交战,只是眼角偷情。先是尚姣英问道:“来将通名。”薛蛟道:“姐姐听了,两辽王薛仁贵是我曾祖,征西元帅薛丁山是我公公,双孝王薛刚是我叔父,我乃庐陵王驸马薛蛟便是。姐姐,你是何人?”尚姣英道:“我乃尚司徒之后、总兵尚元培之女,名唤尚姣英。你有本事,放马过来!”
薛蛟闻言,把枪迎面刺来,尚姣英提起画戟相迎。二人战了五六合,尚姣英回马就走,薛蛟拍马追来。尚姣英随身有两件宝贝,一件是红白陰阳石,一件是如意钩,皆是素珠老母付与他的,当下见薛蛟追来,他把如意钩望薛蛟头上丢来,万道紫光罩住,通身捆住动不得。尚姣英道:“你若从我,我就与你同归大唐;你若不从,叫你碎尸万段!”薛蛟道:“姐姐叫我从什么?”尚姣英红了脸,低头说道:“要你入赘我家。”薛蛟道:“这事甚妙,有何不从,只是要禀明叔父,奏过天子,方好与姐姐成亲。”又道:“已有了公主,怎好?”尚姣英道:“不妨,三妻四妾,自古有之,我今和你破阵归唐便了。”说完,把手一招,取回如意钩。二人同杀进阵,却遇秦文打入杜门,正遇王怀义。尚姣英取出陰阳石,照王怀义打来,把这个和尚竟打死于马下。
当下薛斗踹入休门,正与武飞龙厮杀,忽然尚元培、白文豹、罗英、薛葵、秦文、薛蛟、尚姣英一时俱入休门,周兵大乱,武飞龙被薛斗杀死。八将一齐杀入开门、那开门阵主裴道元看见薛云杀入阵来,正要交锋,忽见八将齐到,不敢交战,走入阵后,罗英一马赶上,活捉过马。此时薛刚已打入惊门阵内,把武飞虎刺死。忽听得号炮连响,四下众将一齐杀入阵内,如狼似虎,乱砍乱杀,杀得苏黑虎抱头鼠窜,但见九十三万人马,单单剩得苏黑虎同十余个亲随,落荒而走。
走有五十余里,天色已是二更,看见一所大院,苏黑虎令人敲门讨饭。众人一齐打门,早惊动里面的主人。你道是谁?却是武国公马登之子马成。当初幼小马登救薛刚之时,托与程咬金抚养,后来金国公牛健偶到程咬金家,看见马成是他外孙,就领马成到他家抚养。过了几年,牛健身故,其子牛寄亦亡,有孙牛诚,因武氏篡逆,不欲出仕,守此田园。这日马成在内观看兵书,尚未睡去,忽听叩门声急,就出来开门,接了苏黑虎进来坐下。
苏黑虎对马成道:“本帅不是别人,乃是都招讨苏黑虎也。今日与薛刚交战失利,到此一时肚饥要饭吃,你们快快备办出来。”马成应允,进内与牛诚商议。牛诚道:“目今庐陵王兵进潼关,苏黑虎违逆天命,大败到此,正该拿他。”遂唤起家众,一齐动手,把苏黑虎拿下,到了天明,将苏黑虎解进唐营,庐陵王大喜,把苏黑虎斩首号令,以儆抗军之罪,封牛诚金国公之职,马成武国公之职。此时军威大振,远近闻风来降。再看下回,便知端底。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