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回 试众子频施妙道 独二翠得遇心魔
试众子频施妙道 独二翠得遇心魔
弃海随父来至宫内,见得老母坐于龙牀,忙忙上前,双膝跪下。左右宫女报与龙母曰:“老龙王已入宫矣!”遂扶龙母下榻拜接。龙王坐,龙母亦坐。坐已,询曰:“龙宫近日有吾儿信音否?”龙王曰:“业已归矣。”龙母曰:“吾儿归来,在于何处?”龙王曰:“吾儿今跪在尔榻前。”龙母以手抚之,曰:“尔龙宾乎?当日三缄仙官来游海中,尔父将儿拜彼为师,娘原不喜。孰知儿尊父命,竟去投之。几易春秋,未见吾儿踪迹。朝日倚门盼望,泪坠弗知几何,至于今春,其目瞽矣。儿何抛了父母,一去不返耶?”弃海曰:“孩儿自领父命,投师学道,原以学道为事,谅父母在宫,无有他虞。念念心心,只冀将道习成,度脱海内一切水族,不坠三途,以感上天,加吾父母之禄。故经年累月随师步履,不暇归之。”龙母曰:“为娘思儿,尚有尔兄尔妻,不见儿归,常对娘身悲啼靡已。自兹已后,娘也不望吾儿修道成仙,就在宫中奉养为娘,承欢膝下。尔夫尔妇亦可朝夕团圆,庶免两地睽违,情思不置。”弃海此际被龙母一席言语说得哑口无词。
宫女报之信龙公主,公主出,拜了翁姑,侍于龙母身侧。龙母曰:“尔夫已归矣,可去见之。”公主遂出帘外,瞥见弃海,莲步轻移,走上前来,携手而泣曰:“亏郎心忍久抛妻,谁识兰房日夜啼?”弃海曰:“大道修成思度尔,他年团聚岂无期?”丈夫言罢,龙母命置酒宫中,以为团圆之贺。
将酒饮毕,龙母亲送弃海至公主房内,复问之曰:“吾儿习道,究在何地?”弃海曰:“今在万星台耳。”龙母曰:“所习若何?”弃海曰:“承师指点,道以将成。”龙母曰:“野方外术,常以不正之道骗人,吾儿休为所迷。从此在家,父子夫妇团聚一堂,何等自在。况尔父年老,龙位议与吾儿,即为一海龙君,即不炼修,终能为仙天上。切毋抛别父母妻子,仍去他处也。夜深矣,尔夫妇各自安宿,为娘亦将就寝矣。”言已出宫。
弃海同信龙公主送归龙榻,将安请后,稳坐不动。龙母催促数次,弃海始出,向殿外而行。信龙公主一手扯着衣儿,问:“向何往?”弃海曰:“吾宿殿外,习道人断绝尘缘,不敢不固子精耳。”公主曰:“想尔娶得妻归,不上一载,即从师学道,远去他方,抛妻一人,守着孤衾孤枕,每见吾家兄嫂夫唱妇随,触景伤情,泪已流尽,望夫不返,度日如年。今日雀报檐前,幸夫归矣。以妾视之,不啻天上落一星子在妾掌中。胡为乎夫妻之情丝毫不讲?是道废人伦矣,乌得称为大道哉?”弃海曰:“吾今日跋涉千里,身倦已极,故宿殿外。待至明夜,自归兰房。”公主曰:“夫言千里跋涉,即在兰房安宿,妾岂别有以迷郎君耶?”
言罢,紧牵其衣,拥入房内,将门下锁。弃海无可为计,只得卧于榻间。公主媚献百般,弃海心已欲乱。回想历年学道,费尽辛苦,如其坠落,终为水族。主意已定,起身下榻,意欲拉锁辟门而出。谁知公主赤着身体,拉定不放。弃海竭力一挣,魂归其所。举目详视,尚在万星台讲道座下。弃海亦不知何故,咋舌而思曰:“幸未贪恋娇妻,为师所斥。”三缄笑容可掬,曰:“尔心颇坚,可入蓬庐,再造尔道。”弃海转归庐内,谓三服曰:“吾今日在讲道台前,如何昏迷不醒?”三服曰:“吾亦如是。但不知师用何法儿以试吾辈?”弃海曰:“尔我既为师试,道兄道妹谅必皆然矣。”三服曰:“试言尔梦,与吾若何?”弃海曰:“吾至讲道台,未识师尊举一什么宝镜,将吾一照,吾即人事不知。顷之忽苏,睁目视去,汪洋一派,涌起波澜。吾思万星台前后左右皆属山也,水泉之地从何而来?细细视之,东海耳。因思东海系吾故址,不知父母近来身体尚康强否?于是飞身直入海中,龟相迓入龙宫,去见吾父。父携吾手,哭啼不止。入见龙母,亦然。”三服曰:“尔见尔妻乎?”弃海曰:“何尝未见?非吾道心坚定,几被师尊妙法看破肝胆矣。尔又如何?”三服曰:“吾昏睡后,恍如白日晴天。暗计:‘吾躬自炼道以还,春去夏来,秋尽冬至,几经寒暑,从未涉水登山,今日暂且息肩,一为游览。’于是悠悠荡荡,任足所之,来到一处,似平日所住居者。周详审视,乃当年称王石穴。吾在门前偷觑,不知其内又谁为首。视之未久,内出野鬼数十,见吾而惊曰:‘尔铜头鬼王耶?’吾曰:‘是矣。’野鬼遂各哭诉,自王离了此地,伊等无依,个个求吾再为之主。吾以大道为务,未曾应允。野鬼愈集愈伙,欲拥吾入。吾抛却野鬼,抽身即走,忽然而苏。苏来,还跪在讲道台下。此必仙师试吾等道心坚与不坚也。”二人言谈至此,同声叹曰:“入得道门把道修,止言大道不难求;谁知此理深而奥,幻境坑中不易投。”言毕,将头摆了几下,仍舫趺坐,凝神静气,以炼内功。
轮到次日,三缄又登讲道台,传翠华、翠盖入台听道。二翠至,三缄持镜一照,昏倒在地,魂出泥丸。见是地有山高耸,翠华谓翠盖曰:“此山好似北风。”翠盖曰:“北风山系吾等炼道所在,今既来此,不如登临一望。”翠华曰:“可。”二人于是搭肩而升,细观此山洞门高列,非北风,乃碧玉也。翠华曰:“吾等以为北风,不料又临碧玉。想吾姊妹在此峰头,常逞威风,群妖拱服。因椒、蜻二子刁弄起衅,两相争斗,才得三缄仙师收为门徒。今旧归来,虽洞府依然,而黄叶已满,不禁有今昔之感矣。”言此,二人泫然者三。
正嗟叹间,小妖数十辈忽游洞外,见二翠道家装束,骤未能辨,大声吼曰:“尔是何方妖物,敢来此地窥吾仙姑洞府?”二翠曰:“尔仙姑何名?”小妖曰:“翠华、翠盖是也。”翠华曰:“今向何往?”小妖曰:“出洞投师学道去矣!”翠盖曰:“尔仙姑既然出洞炼道,为何洞府不扫洁,使彼白云封锁,黄叶迷离耶?”小妖曰:“自仙姑去后,谁敢入此洞中!”翠华曰:“尔等且上前来,视吾为谁。”群妖近前细视,视已而喜曰:“不知二位仙姑已回洞府。”于是拜了几拜,将洞扫洁,请二翠入,忙在别洞整治肴馔,抬在此洞以奉之。二翠坐在席间,群妖劝饮殷懃,无异当年在洞光景。酒逾三盏,群妖笑曰:“仙姑既归,吾辈有主,不畏他妖侵害矣。”二翠曰:“吾等虽归,不过暂一游玩,其实不能久住耳。”小妖闻得不能久住,齐齐坠泪,情若难舍。
席将终矣,洞外忽来二位仙子,道冠道服,面如白玉,似欲入洞者然。小妖上前阻曰:“吾洞内有仙姑在此,尔二道士休得入之。”道士曰:“尔洞仙姑,莫非翠姑、翠盖乎?”小妖曰:“尔何知?”道士曰:“吾与尔仙姑原系道兄道妹耳。”小妖曰:“尔师何人?与吾仙姑称为兄妹。”道士曰:“吾师非他,乃三缄仙官也。”小妖曰:“尔是三缄弟子,而今炼道何所?”道士曰:“吾师群弟子皆在万星台,独将吾二人安置幻境洞中,今日闲游,见此山岭清气蟠结,袖中默会,知二翠道妹在此,故来一晤,以问吾师近日传道若何?”二翠闻言,确有可凭,遂请相见。行礼已毕,二翠复命小妖重整筵席,以款道士。小妖得命,将筵席办妥。四人共饮。
二道曰:“道妹等常常亲近师尊,大道谅已得矣。”二翠曰:“大道之得,惟二兄先之。但不知二兄系何道号?”二道曰:“道妹欲聆贱号,且听吾言。”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