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霸王江中弑义帝
霸王江中弑义帝
却说张良以卖剑为由,说韩信归汉,遂于衣襟下取角书一封,递与韩信:“我昔日别汉王萧何时,曾与约下,如荐举元帅来,可凭此角书为记,如有角书,须当重用。公可将此书收好,不可失落,有误大事。”信又问曰:“先生已将栈道烧绝,却从何路可入褒中?”良在书袋中取出地理图一本来,付与韩信曰:“此图乃山僻小路,从斜岔入陈仓口,转近孤云岭、雨脚山,绕到鸡头山,径下褒中,近二百里,将军他日破三秦,当从此出。此地汉人亦不知,将军当秘之,不可轻示于人也。”角书、地理图,韩信收拾在身,又问曰:“先生今往何处去?”良曰:“吾今看霸王迁都后,效苏秦游说六国,着他反楚,以分霸王之势,使无复西顾之意,则将军得任意下三秦,据咸阳,而图天下也。”信曰:“某亦早晚就行,但看事讥如何,到彼时自有处也。”韩信亦无家小,止有门吏二名在外扼门,家童二人优侍。张良遂与韩信同榻,过了一宿。次日,别韩信出离咸阳,往各国说诸侯去,韩信预备行装,写了家书,分付家僮,打发盘费,往淮阴看视家小不题。
却说范增在彭城,守催义帝幸郴州。帝曰:“君,出令者也;臣,奉君之令而宣化者也。昔项羽立我为君,以属天下之望,以此诸侯悦服,而得入关中,我已有约,但先入关者为王。今羽背约自立为王,封天下诸侯,意欲迁我于郴州,废置而不用,何异于首居其下,足居其上,冠履倒置,甚非臣体,尔为项羽亚父,当极言苦谏,以正其过可也,乃助彼为恶,是亡秦之续耳!尔心独不愧乎?”范增俯伏在地曰:“臣增屡次苦谏,项王不听,今又差季布守催,指日离咸阳,要来彭城建都。臣亦两难,不过惟君所使耳,”帝曰:“尔为项羽心腹之人,正当苦谏,岂可委于从命,而略无可否?此乃阿附小人,非大臣以道事君之体也!”增惶恐无地,只得具书奏知霸王。
霸王知义帝不欲离彭城,大怒曰:“怀王乃民间竖子,我家听立,尊以为王,千载之奇遇矣!却乃偏使刘邦西行,意欲相为结好,以恩为仇,反有谋害之意。今为义帝,且又妄自尊大,若不剪除,必为后患。”遂使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潜于大江之中埋伏,却着范增、季布、桓楚、于英急催启行,侍至大江,假以出迎,因而杀之,传布中外,只说义帝行到江中,遇风,船覆淹死,以隐前情,庶免天下议论。
霸王计较停当,传令分付四人,急在大江伺候,却修书上义帝曰:
西楚霸王臣项籍稽首顿首上言:伏以来命破秦,直抵咸阳,子婴受首,受正国法,仰尊陛丁为义帝,实为天下主也。然彭城路当南北之冲,乃用武之地,甚非陛下所宜居也。今郴州乃湖南名都,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山水秀丽,帝王之都也;请陛下幸临,以观天下。今乃听细人言语,不从所请,致使君臣有相疑之私,辇设阻壶浆之望,遮道来迎,终日稽候,一日之费,何止万金?为民元首,于心何安?复差千户项臣上书恳启,惟速赐裁决下情,不胜激切之至。
义帝看罢羽书,与左右商议曰:“项羽屡次差人催并,急如星人,已无人臣之体。若复留连,恐生他变,不若车马启行。”义帝即传令文武大小官员,择日幸郴州来。只见彭城百姓,遮道伏地,望尘叩首,相联数百里,或献茶果,或上歌颂,家家设放香案,尽说:“义帝在此数年,镇市不扰,乡村安静,上下和睦,乃有德之主也!今日迁都,又不知何日再得相见,遂悬望之念!”义帝见百姓恋恋不舍,亦自垂涕。
某日,行至大江口,有白鱼阻舟,水浪不能前进,船家就将龙舟缆住,只见大风骤起,将桅折作两段,幸大舟傍岸无事,其夜,帝方寝,只见五色祥云,罩台龙舟,香风馥郁,有一派仙乐自天而降,先有二金重玉女入舟中,低言:“启请陛下,早幸龙宫,受百官朝贺。”帝曰:“我自赴郴州建都,此地非我居也。”金童曰:“龙宫奉上帝敕命,已设御座,专候车驾,文武百官,具朝服于上清门迎接,陛下不可推辞也。”帝曰:“龙宫恐非人世,朕何以居之?”金童曰:“上帝以陛下有君德,宜在高位,因赤帝子当权,福德洪大,陛下当让此位而居龙宫,以掌水府,会九天列圣,以次推举,非同小可。陛下请移王步。”帝方欲出龙舟,遥见水光接天,洪涛巨浪,耳闻仙音,不敢登步。趑趄之间,顿然觉来,却是一梦,舟中更鼓三漏矣。急忙呼左右掌烛详梦,有近臣奏曰:“适见白鱼阻舟,桅被风折,据此梦警,皆非佳兆。陛下大明回舟,再作商议。”帝曰:“不然,车驾已行,大信昭布,如若反覆,则非大体。况大数默定,人不可为,纵有不测,又何惧哉?”不听近臣之言。
次日早发舟,望大江而来,行至中流,有英布、吴芮、共敖坐三只大船,鼓噪大进,顺风而下。三人立于船头大呼曰:“臣等奉项王命来迎陛下,陛下所有玉符金册,留下与臣等为执照。”义帝大骂曰:“尔等助纣为恶,不通王化,当此大江中流之际,据兵阻行,甚非人臣之礼!”英布等各持刀将船拢近龙舟,直身一跃,众士卒随即通过龙舟来,惊得舟中恃从急欲藏躲,被英布等手起刀落,杀死数十人,或有望大江自尽者,或有船仓中藏匿者,帝见此光景,指西北大骂:“项籍逆贼,他日决遭横死!”遂撩衣望大江一跃而坠,逐浪翻波,不知所向。舟中藏躲者,尽被英布等杀死。
英布等弑了义帝,方欲回舟,只见南岸上有接义帝的百姓人马,呐一声喊,尽道:“英布逆贼,汝信项羽指使,弑了义帝,夺了天下,决不得长久!我等布告天下,立个盟主,与义帝发丧,诛此无道,以雪天下之恨。”英布欲撑舟近岸敌当,风色不顺,急难凑拢,百姓一哄都走了。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