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韩信暗计智章平
韩信暗计智章平
不说二将听令而去。且说大散关守关者,乃副将章平,知汉王差樊哙修栈道,兴兵东证,又兼日前范亚父累次有檄,着章平用心守把散关,但有消息,不可轻动,顾先传报三秦,早作预备。今闻樊哙修栈道,又闻拜韩信为将,急差人申报雍王,备说汉王拜韩信为将,差樊哙修栈道,指日必兴兵出褒中。章邯闻报大喜,语左右曰:“韩信在楚,一筹不展,弃楚归汉,不过备数使令可也,汉王无知,却拜为大将。况韩信素无重望,一旦为将,人心决然不服,三军何以调遣?将士何以用命?就如栈道数百里烧绝,一时如何修完?此等行兵,不过延岁月,徒为口悦耳!”左右曰:“一向范亚父屡次有檄文来,着大王严加防备,正恐汉兵入寇。今章平来报,想是紧急,大王须当预备人马,再遣一大将,协同章平守把,庶不失事。”邯曰:“栈道工程甚大,人马急难登涉,待果入寇,再有传报,那时动兵不迟。此信不过遥度,恐非事实。”遂收下来文,打发差人,且曰:“待有的实,再来报知。”章邯坦然如旧,不作准备。差人回报章平,备说雍王不肯听信,待有的实,再去通报。章平以此亦不作预备。
只见关下守关军士,忽然报说:“见今有汉家修栈道人夫一百名,因受苦不过,逃来投降。”章平大喜曰:“我正要问他来历,快着他上关来!”不多时,守关军卒带领一起人夫上门来投降。章平曰:“尔等是何处人?为何逃来,恐是诈来投降。空自讨死耳!”众人便哭道:“我等是普安郡民丁,汉王借来修栈道。终日又无供给,樊哙又是个急躁的人,被他日逐催逼做工。况栈道又险峻,限一个月要完,就是一二年却也不能完!汉王却拜韩信为将,众军士又不服,近日逃了许多,空自说兴兵,又不见动静,料不能成事!我众人虽是民夫,中间这两个为头的总甲,都是有好武艺,愿投将军麾下,干些功劳,带挈我众人吃顿饱饭,岂敢有别心?”章平便叫为头那两个人来,问曰:“汝二人叫甚名字?”两个向前禀复道:“我二人原是普安郡猎户出身,一名姚龙,一名靳武。本郡因汉王借民夫,无人押解,却着我二人作总甲,管领众人。不想到栈道,见工程浩大,又无口粮,终日痛打不过,又不敢回普安郡去,因此带众人逃来将军麾下,情愿守更看铺,讨些口粮,以延生命,待太平时回家。”说罢泪如雨下。章平又问:“汉王如何拜韩信为大将?”姚龙曰:“只因韩信谈论兵机,见他说得有理,后来萧何举荐,遂拜他为将,一营军士不服,樊哙十分怨恨,近日将佐走了许多,汉王亦自懊悔。”章平见他说的着实,与自己打听言语一般,遂留二人帐下听用。二人凡事谨慎小心,章平委托一两件事,便于得停当,又与上下人和睦,一关上人无一个不爱敬他,以此章平寸步不离左右,旬日之间,拜他为大旗牌官,凡关上大小事,通与他二人计议,二人一一应答不差,章平甚喜,却将这来历差人备细飞报与章邯,邯听说,通不作准备。
不意范增一日在彭城因观乾象,见西南旺气冲天而起,各处将星散乱,因思:“此必是刘邦汉中兵起。”又思:“韩信弃楚归汉,定然大用。近年霸王在彭城,不修仁政,专尚杀伐,诸侯背叛,六国纵横,齐国尤甚,若使汉王举兵而东,易如破竹。”次日将此事奏知霸王,王遂唤季良、季恒:“汝二人可领兵三千,前赴废丘,与章邯说知,用心守关,以防汉兵,仍巡查各关津要害之处,俱要严加防守。”二人领命,径来废丘。一日到废丘,且进城见雍王,备道前事。章邯叹曰:“主上过劳圣心,范亚父何消多虑?”遂将章平所具申文,与季良、季恒曰:“观此申文,便知汉王起兵来历。”二人看罢,亦叹曰:“观此用兵,汉王决不能胜也!亚父终日只是忧心,惟恐汉王重用韩信;我等想来,韩信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资身无策,在楚无能,今拜为将,人心决不钦服,况栈道甚险,几时方能修完?可见汉王用人不当,调兵无法!亚父何须远虑?但我二人奉王命而来,大王亦当遵守。”章邯置酒管待二将,仍将调来人马,另立一寨屯住。即将原来檄文,飞报各处隘口把守。仍另行一角文书,与章平知会。
不说章邯等防守,且说韩信整点人马完备,请汉王择日启行。众将士各面面相觑道:“栈道尚不曾修完,元帅如何便要东征?却从那条路出师?”各人不知来历,又不敢动问,密来奏汉王,王差人召萧何入内,王曰:“韩元帅今早请朕车驾东征。樊先锋修补栈道未完,却从那条路进兵?卿可往信处一问,以解朕疑。”萧何领王命,当夜就到信宅。此时韩信正在灯下查点各路起兵文书,尚未寝歇,只见有人击门,当有门吏问明,即传入内:“有萧丞相过访。”韩信急整衣冠出,分宾主而坐。萧何近前附耳曰:“今早元帅请王车驾东征,王疑大军不知从何路进发,差萧何前来请明,乞示方略。”信曰:“丞相昔日与子房相别,烧绝栈道,定知此路,丞相又何下问?”何曰:“当时虽知有路,未闻其详。又见将军差樊哙修整栈道,以此致疑。”信曰:“此乃明修栈道,使章邯不为准备,我却从陈仓小路进发,不五日就到散关,使平以我兵如从天而降也,此乃暗度陈仓耳。到关之日,便要破关,管教车驾不动弓矢,自能过关。丞相幸将此言,回奏知汉王,不必圣虑。”萧何闻信此言甚喜,急来奏知汉王。王此时亦未寝歇,听萧何所奏,十分喜悦。次日,传命大小文武将士,俱随驾东征。
却说韩信到教军场点阅人马。汉王原带来二十万,续后添十五万,韩信选本处并临近郡县人马,又得十万,共四十五万,通作四大队进发。却着牙将孙兴替樊哙带管栈道工程,止留人夫三千名修理,以便川人来往,其余尽数掣回。第一队人马,樊哙统领,带牙将八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凡有声息,未可轻动,飞报后军,待有军令,然后出敌。第二队人马,夏侯婴统领,带牙将二十名,骁将十名,如先锋胜,则催人马攻击剿杀,如先锋不胜,急出人马救接,如十分紧急,报入中军,自有方略,不可退后。第三队,韩信自统领,带将佐四十员,分为四十小队,左右前后,听候调遣。第四队,却是汉王同大小文武百官总领,仍着傅宽、周昌监押,如有缓急,以便遣用。这四大队之中,仍有各项分派,随材使用,俱各不同。写成图本进汉王看毕,称羡不已。韩信调度人马已毕,请汉王车驾并文武百官到东门外高阜处,看韩元帅出师。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