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惧楚罪陈平归汉
惧楚罪陈平归汉
却说项庄、季布回见霸王,备言司马卬被虏,河内已失,臣等行至中途,知此消息,遂即旋师而回,恐劳民动众,无益于事。霸王怒曰:“朕差汝救援河内,往来将月余矣,不遇敌而空回,以致河内有失,朕去一藩镇矣,皆汝等之罪也。”陈平在侧曰:“二将虽去,亦不能保河内。且韩信用兵,仿佛孙吴,二将岂足以为之敌哉?陛下不必深罪二将。臣与范亚父同二将亲领一枝人马,复取河内,阻韩信不得东来,陛下伐齐之后,却举兵而西,料汉王决败,而韩信可擒也,不然,关中之地,悉为汉有,不独一河内而已!”霸王益怒曰:“前殷王求救,汝亦在左右,独无一言及此,今河内已失,乃欲劳师远征,以为复取河内,不亦欺狂朕躬耶!”遂将项庄、季布叱退。是日即罢陈平官,令勿侍左右。平退居私第,郁郁不乐,因密令家童,即时收拾行李,暗打发家小回阳武,从小路独身仗剑,投洛阳来。
一日日将西,到黄河边,四顾无人,只见沙滩湾一只小舟,平叫曰:“过往客人远来,欲过河投宿。”小舟中走出两人来,眉目凶恶,年各二十四五岁,平思此二人,必黄河边水贼,若欲回避,反致谋害,不若上舟渡河,自有计较:二人上下观觑陈平一遍,心中甚喜,遂扶平登舟。将近中流,二贼欲舱中取刀杀平,平思彼之所以害我者,利我之财也,我苦惜身之所藏,必被赃害矣,乃告贼曰:“某虽过客,亦知水性,愿羸身与二公驾舟,庶行乃速耳!”遂将一身衣服.所藏之物,尽行脱去,裸身立于舟上,示无怀挟,二贼私相笑语曰:“吾二人以彼身边必有所藏,欲利其有,观裸身而见,则无所藏可知也。”遂无杀平之心,乘顺风瞬息过河,陈平上岸,还得性命,急投店中来,已近夜矣,店中人见陈平裸身而来,大惊曰:“子必河中遇贼也。”平哀告曰:“某乃河南客商,楚地买卖,负货回家,晚行过河,领二家童,皆被杀死,因我苦苦求告,将衣服行李尽行盗去,剩此性命,来投贵店。幸念同乡,留宿一宵。借旧衣遮体,得命回家,决重报厚德。”店中人听陈平言语不俗,又见颜貌甚修美,一时各出衣服数件,与平穿着,就请同席饮酒,共宿一夜。
次日,陈平拜谢店主,偕同伴者,遂投洛阳大路,径往咸阳而来,先访故友魏无知,备道:“项王失政,独恃强暴,不纳忠言。蔽塞贤路,某素知我王宽仁大度,好谋能断,任贤使能,各尽所长,乃真命之主也,愿背楚千里而来,倾心事之,敢借故人吹嘘之力,芦莩之言,少得录用,不敢忘所自也。”魏无知曰:“汉王虚心以求天下之贤,故四方之士,心悦诚服。愿欲立乎其朝。若先生抱经世之才,挟奇谋之术,置之帷幄,必能建策,我汉王见之,不待推荐,必留重用也。”陈平拜谢。一日,魏无知乘汉王无事,因告曰:“楚国陈平,深慕大王盛德,今弃楚仗剑归汉,与臣故旧,素知其能,王若留用,必有裨益。”王曰:“此非昔日鸿门相遇之陈平乎?”无知曰:“正是此人。”王曰:“寡人怀念此人日久,每欲一见不可得,今来投降,实合我心。”即召见曰:“昔年得君维持之力,幸出鸿门,于心终不忘。今喜为同朝之臣,甚慰我心。”相语竟日。汉王甚喜悦,便问:“居楚何官?”平曰:“在楚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参乘典军。日侍左右。诸将纷纷相议曰;“一时亡命之徒,裸身而来,未知浅深,遂拜为都尉,又朝夕在王左右,恐有不测之变。”王闻之,益加优厚。
一日,周勃等言于王曰:“陈平虽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居家尝盗其嫂,令为护军,多受诸将金。以臣等观陈平为人,乃反覆乱法之臣也。愿王察之,不可为奸宄所惑!”王闻说,即召魏无知.责之曰:“汝荐陈平可用,今观盗嫂受金,行检贪污,荐举非其人矣,汝亦有罪!”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王所闻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胜败之数,王何暇用之乎?”因召平,亦责之曰:“先生事魏不终,后又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有信行忠直者,固如是乎?”平曰:“臣譬一可用之物,随人用与不用耳。魏王不用臣,臣故去而归楚;楚不能用臣,臣复去而归大王,亦随人所爱而取用也,素闻大王能用人,故不辞千里而来见王,王亦实能用之,臣前日归汉之时,渡河遇贼,裸身而来,若不受金,实无资用。诚能计画有可采者,取用而成绩,则大王所抑者小,而所获者大。苟大王听人言而不用臣计,则所得之金,俱在私翼,臣不敢隐,请封输于官,愿乞骸骨以归故里,大王之恩大矣!”王闻平言,乃深谢陈平,益加厚赐。复又迁拜护军中尉,使督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为异言矣。汉王厚遇陈平不题。
却说韩信差人飞报汉王,已得河内,王甚喜。又见各路诸侯纳款归降,各国奇谋勇敢之士,亦皆顺附。忽又左右来报夏侯婴引常山王张耳投降,王曰:“张耳自幼与陈馀为刎颈交,即立为王,各不相协,昨闻陈馀杀张耳家属,追耳止存五骑,今来投降,亦孤鸟奔林,射者望的也,”即召相见。夏侯婴引张耳入见汉王,王曰:“久慕贤王盛名,今来相见,实慰渴怀。”张耳泣曰:“臣耳与陈馀自幼相交甚善,今为私仇,杀臣家属,终身之恨,不共戴天。恭闻陛下瑞征五星,天人协应,反楚之道,而易之以宽仁,真天下主,民之父母也!愿延颈归降,倘蒙录用,他日得沾尺土,报一家之仇,雪终身之恨,臣虽肝脑涂地,亦无所憾也。”汉王大喜,遂重用张耳,仍以常山王呼之。
汉王又见张耳归降,甲士云集,遂与群臣商议曰:“寡人自出褒中以来,各路诸侯顺应,兵马集聚四十余万,意欲举兵而东驻扎洛阳,与韩信人马会合同伐楚,汝等以为何如?”群臣曰:“大王兵威益振,所向无敌,正当奖率三军,以伐无道,臣亦得东归以见故土也。”张良曰:“大王兵威虽振,而岁星未利,恐东征亦难取胜。以臣愚见,当养威蓄锐,须待明年,乃其时也。”王曰:“寡人东归之心,无日不倦倦于怀,久栖于此,非我志也!”遂不听张良之言,吩咐大小文武将佐,择日起兵、就请太公、吕后同行,群臣闻汉王东征,各人心喜,数日三军整点齐备,来奏汉王曰:“马步军卒,已点四十余万,大小将佐二百余员,请王车驾启行。”于是汉王差人约会韩信,俱至洛阳取齐,大队军兵,径往河南大路进发。未知伐楚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