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介绍
《孝经》,以孝为中心,为历代儒客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