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集法篇
自方袍幅巾之态,遍满天下,而超脱颖绝之士,遂以同污合流矫之,而世道不古矣。夫迂腐者,既泥于法,而超脱者,又越于法,然则士君子亦不偏不倚,期无所泥越则己矣,何必方袍幅巾,作此迂态耶!集法第十一。
一心可以交万友,二心不可以交一友。
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
有世法,有世缘,有世情。缘非情,则易断;情非法,则易流。世多理所难必之事,莫执宋人道学;世多情所难通之事,莫说晋人风流。
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
晋人清谈,宋人理学,以晋人遣俗,以宋人禔躬,合之双美,分之两伤也。
莫行心上过不去事,莫存事上行不去心。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青天白日处节义,自暗室屋漏处培来;旋转乾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操出。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子女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
何以下达,惟有饰非;何以上达,无如改过。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象,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意防虑如拨,口防言如遏,身防染如夺,行防过如割。
白沙在泥,与之俱黑,渐染之习久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切磋之力大焉。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要愈隆。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做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
从师延名士,鲜垂教之实益;为徒攀高第,少受诲之真心。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病中之趣味,不可不尝;穷途之景界,不可不历。
才人国士,既负不群之才,定负不羁之行,是以才稍压众则忌心生,行稍违时则侧目至。死后声名,空誉墓中之骸骨;穷途潦倒,谁怜宫外之蛾眉。
贵人之交贫士也,骄色易露;贫士之交贵人也,傲骨当存。
君子处事,宁人负己,己无负人;小人处事,宁己负人,无人负己。
砚神曰淬妃,墨神曰回氏,纸神曰尚卿,笔神曰昌化,又曰佩阿。
要治世,半部《论语》;要出世,一卷《南华》。
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求粉饰于耳目易,求无愧于隐微难。
圣人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与其巧持于末,不若拙戒于初。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言学。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与其密面交,不若亲谅友;与其施新恩,不若还旧债。
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势不可倚尽,言不可道尽,福不可享尽,事不可处尽,意味偏长。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贵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泛交则多费,多费则多营,多营则多求,多求则多辱。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洽事,此居官之七要也。
圣人成大事业者,从战战兢兢之小心来。
酒入舌出,舌出言失,言失身弃。余以为弃身,不如弃酒。
青天白日,和风庆云,不特人多喜色,即鸟鹊且有好音。若暴风怒雨,疾雷幽电,鸟亦投林,人皆闭户。故君子以太和元气为主。
胸中落意气两字,则交游定不得力;落骚雅二字,则读书定不得深心。
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坦易其心胸,率真其笑语,疏野其礼数,简少其交游。
好丑不可太明,议论不可务尽,情势不可殚竭,好恶不可骤施。
不风之波,开眼之梦,皆能增进道心。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不能受言者,不可轻与一言,此是善交法。
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
我能容人,人在我范围,报之在我,不报在我;人若容我,我在人范围,不报不知,报之不知。自重者然后人重,人轻者由我自轻。
高明性多疏脱,须学精严;狷介常苦迂拘,当思圆转。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履过。
性不可纵,怒不可留,语不可激,饮不可过。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老成人受病,在作意步趋;少年人受病,在假意超脱。
为善有表里始终之异,不过假好人;为恶无表里始终之异,倒是硬汉子。
入心处咫尺玄门,得意时千古快事。
世间会讨便宜人,必是吃过亏者。
书是同人,每读一篇,自觉寝食有味;佛为老友,但窥半偈,转思前境真空。
天地俱不醒,落得昏沉醉梦;洪濛率是客,枉寻寥廓主人。
老成人必典必则,半步可规;气闷人不吐不茹,一时难对。
重友者,交时极难,看得难,以故转重;轻友者,交时极易,看得易,以故转轻。
掩户焚香,清福已具。如无福者,定生他想。更有福者,辅以读书。
国家用人,犹农家积粟。粟积于丰年,乃可济饥;才储于平时,乃可济用。
考人品,要在五伦上见。此处得,则小过不足疵;此处失,则众长不足录。
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宫商暂离,不可得已。
精神清旺,境境都有会心;志气昏愚,处处俱成梦幻。
孟郊有句云:“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于邺云:“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又云:“如逢幽隐处,似遇独醒人。”王维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然云:“少时不见山,便觉无奇趣。”每一吟讽,逸思翩翩。
- 推荐作品: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