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李悝: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临武君: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
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孟子: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连结诸侯,如苏秦、张仪之类。
范雎: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蔡泽: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韩非: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司马迁:①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②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班固《汉书》: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丕《煌煌京洛行》: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葛洪《抱朴子》: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后留权。
张说《举陈光乘等表》:光乘积学而善谋,求之古人,吴起、韩信敌也。
白居易《慈乌夜啼》: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唐彦谦《客中感怀》: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
赵莹等《旧唐书》: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起与士分劳苦。又曰:辅周则国必强。起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是也。
徐钧《史咏诗集》: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主少国疑身不免,先知已自服田文。
于石《感兴五首·其一》:吴起为鲁将,杀妻殊不仁。乐羊伐中山,食子太无情。
陈元靓《事林广记后集》:兵尽其法,士尽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国,旡以恃险,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胡奎 《斗南老人集》:吴起好用兵,尝学曾子法。东出卫郭门,啮臂与母诀。鲁君不见用,杀妻与齐绝。将军自吮疽,士卒甘喋血。击秦拔五城,魏侯尚功烈。在德不在险,舟中尽吴越。孰云猜忌人,千载名不灭。
李贽《墨子批选序》: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
程登吉《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黄道周《广名将传》:吴子忍人,怒诛笑谤。母死不归,杀妻求将。曾子薄之,鲁君疑放。然而用兵,穰苴不让。甘苦与同,士卒乐仗。守魏西河,秦畏东向。在德一言,圣贤度量。魏人忌之,去为楚相。北并南平,功在人上。惜犯贵宗,终令身丧。
徐公修《史记百咏》:誓不成名死不休,杀妻求将世无俦。门离东郭抛慈母,郡守西河事武侯。北伐破齐兵法试,南来相楚战勋收。天资刻薄心猜忍,枉向曾参执贽游。
丁耀亢《天史》:吴起,名将也。在德不在险之一言,亦似闻道者欤?急功名而杀其妻,何残贼乎!
黄彭年《选将才》:同甘苦,问疾病,卒伍和睦,上下一心,宽也,吴起近之。
郑观应《储将才论》: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孙膑、吴起、白起、耿弇、杨素、慕容绍宗、李光弼、马燧等,才将也。
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称: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又在《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中认为:吴起的霸业如在楚国成功,后来统一中国的功名恐怕不必一定落在秦人的手里了。
张舜徽《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他实行变法的时间虽不长,但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却很深远。战国初期,魏与楚先后成为强园,是和吴起进行变法分不开的。
- 推荐作品:
- 史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