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集
摘自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15年第7期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现存五种,康僧铠译本文辞详瞻、义理圆足,故古来高僧大德多以此译本为准,其他译本为参考,五种译本其实都有相对不足之处,在梵文原本已遗失的前提下,从宋代开始至今,有四位在家大德对该经进行了会集,希望会集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译本,发心虽好,只可惜是行不通的。
举例说明,假设读者对笔者翻译的缪勒译本不满意,会怎么做呢?很简单,如果你英语较好,你会自己翻译;如果你英语不好,你会找一个你认为英语好的人来帮你翻译,这才是可行的方法。而会集就好比又有甲乙两个人将缪勒译本翻译成汉语,你把甲乙和笔者的三种译文摊在桌上,在完全不看英文原文的前提下,凭自己的主观感觉,从甲的译文里挑一句,从乙的译文里挑一句,再从笔者的译文里挑一句,按照这种方法,拼凑出一种新译文,拼凑过程中觉得哪里不合适,,再凭感觉做一些增减和修改。这种会集行为,逻辑是荒谬的,方法是错误的,结果自然也是漏洞百出。
对照现存五种汉译本的逻辑结构和段落内容还可以发现,它们并非从同一个梵文本翻译而来,在这种背景下,依然强行予以会集,确实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可以说是好心办坏事,而有些出家法师,却对这样的会集本推崇备至,照着这样的本子来讲经,这就好像老师拿着错误的教材来讲课一样,讲的再好,依然是错!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持名念佛在十八愿,康僧铠译本中,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念字在汉语里,有两种意思:一是心念,思维意识层面的思念、忆念;二是口念,运用语言来诵念。这里的乃至十念是哪种意思呢?
善导大师两次注解了十八愿,《观念法门》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从上可以看出,善导大师认为乃至十念是口念佛号十声,至此以后,历代祖师均沿用了这个解释,而笔者根据经文对比认为,十八愿中的念,应该是心念的意思,指的是思维意识层面,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善导大师曲解了经文,而认为是一种善巧方便说,这一点会在后面持名念佛的论证部分予以分析说明。
现代学术界亦有和笔者持相同观点的,陈扬炯先生指出:念佛的念,又作忆,是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使忘失的精神作用。汉译为念,从心,是很确切的,本就指的是心中的忆想活动。[2
我们从经文中寻找依据。在五种汉译本中,有一个翻译精确度最高的译本被长期忽略,那就是唐代菩提流志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蕅益大师非常认可这个译本,印光大师也赞其文理俱好。在该译本中的愿文是: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从心心回向愿生我国,可以看出是心念而非口念,笔者再次对照缪勒译本:,O Bhagavat, if those beings who in immeasurable and innumerable Buddha countries, after they have heard my name, when I shall have obtained Bodhi, should direct their thought to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mine, and should for that purpose bring their stock of merit to maturity, if these should not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even those who have only ten times repeated the thought , barr,ing always those beings who have committed the Anantarya sins, and who have caused an obstruction and abuse of the good Law, then may I not obtain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4
汉语译文:
世尊啊!无量无边、不可胜数的佛国众生,在我证得菩提之后,闻我名号,以圆满修德为目的而愿生我国,这样的想法即使只重复十次,若不能往生到我的佛国,我就不取无上正觉,除非他们犯了五逆之罪或诽谤正法。
从译文中明显看出,乃至十念是这样的想法即使只重复十次,是在思维层面的,并不是口念名号。for that purpose bring their stock of merit to maturity,笔者将其译为:以圆满修德为目的,我们往生的目的,就是去圆满自己的修德,好开显出自身的性德,然后去普度众生。所以净土宗与神教是有本质区别的,你去极乐,不是去享福,而是要在那里精进修行的,这点和天堂的终极享乐主义思想完全不同。
再看一下十八愿的成就文,康僧铠译本中是: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菩提流志译本是:
何以故?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毁正法及谤圣者。
缪勒译本中,成就文是:,And why? Because all beings who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bha, and having heared it, raise their thought with joyful longing, even for once only, will not turn away again from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5
汉语译为: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听到后生起欣喜渴望之心,即使只有一念,他们就将不再退转于无上正觉。
如上,从十八愿及其成就文中可以得知,只要你真心信仰,全盘接受弥陀无条件的摄生之愿,就可以往生。
要说明的是,比较几种译本,并不是为了比较翻译的好坏优劣,只是在我们无力阅读梵文原本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方法而已,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的显现经文的原意,而你明白原意后再去返视各个译本,就发现无论哪位大师,翻译的都很好,都做到了佛法义理与中华文化的完美结合,只是某些地方,不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意思而已。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