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符者,精神魂魄也。
关尹子曰:水可析可合,精无人也;火因膏因薪,神无我也。故耳蔽前后皆可闻,无人,智崇无人,一奇无人,冬凋秋物无人,黑不可变,无人,北寿无人,皆精。舌即齿,牙成言,无我,礼卑无我,二偶无我,夏因春物,无我,赤可变,无我,南天无我,皆神。以精无人,故米去壳则精存,以神无我,故鬼凭物则神见。全精者忘是非,忘得失,在此者非彼,抱神者时晦明时强弱,在彼者非此。
曰:精神,水火也。五行互生灭之,其来无首,其往无尾,则吾之精一滴无存亡尔,吾之神一欻无起灭尔,惟无我无人,无首无尾,所以与天地冥。
曰: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精主水,魄主金,金生水,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惟水之为物,能藏金而息之,能滋木而荣之,所以析魂魄。惟火之为物,能镕金而销之,能燔木而烧之,所以冥魂魄。惟精,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精。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神。魄,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魄。魂,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魂。惟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譬如万水可合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譬如万火可合为一火。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譬如金之为物,可合异金而镕之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譬如木之为物,可接异木而生之为一木。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
曰: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回环不已,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几万株,天地虽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几万禽,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雌。惟其来于我者,皆摄之以一息,则变物为我,无物非我,所谓五行者,孰能变之?
曰:众人以魄摄魂者,金有余则木不足也;圣人以魂运魄者,木有余则金不足也。盖魄之藏魂俱之,魂之游魄因之。魂昼寓目,魄夜舍肝。寓目能见,舍肝能梦。见者魂无分别析之者,分别析之曰天地者,魂狃习也。梦者魄无分别析之者,分别析之曰彼我者,魄狃习也。火生土,故神生意;土生金,故意生魄。神之所动,不名神,名意;意之所动,不名意,名魄。惟圣人知我无我,知物无物,皆因思虑计之而有。是以万物之来,我皆对之以性,而不对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无心则无意矣。盖无火则无土,无意则无魄矣。盖无土则无金。一者不存,五者皆废。既能浑天地万物以为魂,斯能浑天地万物以为魄。凡造化所妙皆吾魂,凡造化所有皆吾魄,则无有一物可役我者。舍肝当作舍肺
曰:鬼云为魂,鬼白为魄,于文则然。鬼者,人死所变。
云者风,风者木;白者气,气者金。风散故轻清,轻清者上天。金坚故重浊,重浊者入地。轻清者,魄从魂升;重浊者,魂从魄降。有以仁升者,为木星佐,有以义升者,为金星佐,有以礼升者,为火星佐,有以智升者,为水星佐,有以信升者,为土星佐。有以不仁沉者,木贼之,不义沉者,金贼之,不礼沉者,火贼之,不智沉者,水贼之,不信沉者,土贼之。魂魄半之,则在人间,升魂为贵,降魄为贱,灵魂为贤,厉魄为愚,轻魂为明,重魄为暗,扬魂为羽,钝魄为毛,明魂为神,幽魄为鬼。其形其居,其识其好,皆以五行契之。惟五行之数,参差不一,所以万物之多,盈天地间,犹未已也。以五事归五行,以五行作五虫,可胜言哉。譬犹兆龟数蓍,至诚自契,五行应之。诚苟不至,兆之数之,无一应者。圣人假物以游世,五行不得不对。
曰:五者具有魂。魂者识,目者精,色者神。见之者为魂,耳目口鼻心之类在此生者。爱为精,为彼生父本,观为神,为彼生母本。爱观虽异,皆同识生,彼生生本在彼生者。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有父有母,彼生生矣。惟其爱之无识,如锁之交,观之无识,如灯之照。吾识不萌,吾生何有。
曰:如桴扣鼓,鼓之形者,我之有也;鼓之声者,我之感也。桴已往矣,余声尚在,终亦不存而已矣。鼓之形如我之精,鼓之声如我之神。其余声者,犹之魂魄,知夫倏往倏来,则五行之气,我何有焉。
曰:夫果之有核,必待水火土三者具矣,然后相生不穷。三者不具,如大旱大潦大块,皆不足以生物。夫精水神火意土,三者本不交,惟人以根合之,故能于其中横见有事。犹如术祝者,能于至无中见多有事。
曰:魂者木也,木根于冬水而华于夏火。故人之魂藏于夜精,而见于昼神。合乎精,故所见我独,盖精未尝有人。合乎神,故所见人同,盖神未尝有我。
曰:知夫此身,如梦中身,随情所见者,可以飞神作我而游太清。知夫此物,如梦中物,随情所见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驾八荒。是道也,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吸气以养精,如金生水,吸风以养神,如木生火,所以假外以延精神。漱水以养精,精之所以不穷,摩火以养神,神之所以不穷,所以假内以延精神。若夫忘精神而超生者,吾尝言之矣。
曰:人勤于礼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摄精。仁则阳而明,可以轻魂;义则阴而冥,可以御魄。
曰:蜣螂转丸,丸成而精思之,而有蠕白者存丸中,俄去壳而蝉。彼蜣不思,彼蠕奚白?
曰:庖人羹蟹,遗一足几上,蟹已羹,而遗足尚动。是生死者,一气聚散尔。不生不死,而人横计曰生死。
曰: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若知道之士,不见生,故不见死。
曰:人之厌生死超生死者,皆是大患也。譬如化人,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为妖,不名为道。
曰:计生死者,或曰死己有,或曰死己无,或曰死己亦有亦无,或曰死己不有不无。或曰当喜者,或曰当惧者,或曰当任者,或曰当超者。愈变识情,驰骛不已。殊不知我之生死,如马之手,如牛之翼,本无有,复无无。譬如水火虽犯水火,不能烧之,不能溺之。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