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六气六门,止有寒水一门,断不可不发汗者。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正条;风寒挟痰饮,用大小青龙一条。饮者,寒水也,水气无汗,用麻黄甘草、附子麻黄等汤,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与护阳。湿门亦有发汗之条,兼寒者也;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则多护阳之方。其他风温禁汗、暑门禁汗、亡血禁汗、疮家禁汗、禁汗之条颇多,前已言之矣。盖伤于寒者,必入太阳,寒邪与寒水一家,同类相从也。其不可不发者何?太阳本寒标热,寒邪内合寒水之气,止有寒水之本,而无标热之阳,不成其为太阳矣。水来克火,如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急用辛温发汗,提阳外出。欲提阳者,乌得不用辛温哉!若温暑伤手太阴,火克金也,太阴本燥标湿,若再用辛温,外助温暑之火,内助脏气之燥,两燥相合,而土之气化无从,不成其为太阴矣,津液消亡,不痉何待!故初用辛凉以救本脏之燥,而外退温暑之热;继用甘润,内救本脏之湿,外敌温暑之火,而脏象化气,本来面目可不失矣。此温暑之断寒门中,兼风而自汗者,即禁汗,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黄,不知羌活之更烈于麻黄也。盖麻黄之发汗,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于内地,去节方发汗,不去节尚能通能留,其气味亦薄;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独活,气味雄烈不可当。试以麻黄一两,煮于一室之内,两三人坐于其侧,无所苦也。以羌活一两,煮于一室内,两三人坐于其侧,则其气味之发泄,弱者即不能受矣。温暑门之用羌、防、柴、葛,产后亡血家之用当归、川芎、泽兰、炮姜,同一杀人利剑,有心者共筹之。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