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杨义臣遗书睡榻
杨义臣遗书睡榻
次日,黑闼使副将高雅贤传令,列开西角一路,两边刀枪剑戟摆列成行,四下使人告士卒曰:“今聊城已破,化及被擒,汝等家属皆在关中,或欲回见父母妻子,或愿投降夏国,以立功名,悉去兵器,皆从西门而出。若愿随逆贼死于此者,听其自便。”围阵中一呼,但[见]士卒抛戈弃甲,皆望西门而走。
高雅贤坐于围外,逐名放出。其西回关中者,另下一营,待奏过夏主,令人马护送。愿投夏国者,另下一营,录其名职,奏闻擢用。比及黄昏左侧,围中士卒离散殆尽。
智及见了,仰天哭曰:“此实天亡我也!”昏绝于地。众军拥进,将智及捆缚,遂用槛车陷了。黑闼正在催兵前进聊城,忽人来报:聊城已破,化及丞基俱已被擒。黑闼大喜,于是即令排下庆贺筵席,邀请义臣、凌敬、高雅贤数人共饮。酒行数巡,黑闼告众曰:“今日天赐成功,幸灭化及,明日同诸公引着大兵进入聊城,以见夏主。”当下众将辞归军幕。比及次早,天色微明,只见小校来报:昨夜不见了杨太仆并其家伴。黑闼慌问其故,小校曰:“别无所遗,独见睡榻上遗书一封,奉友人凌祭酒、刘元帅一同申意。”敬将拆开视之,单写七言绝句二首:自古高官必险危,武昌门外柳花飞。
韩候苦恋淮阴职,狗死弓藏悔已迟。
又:挂冠玄武便休体,一别王侯竟莫求。
独泛扁舟无限景,波涛西接洞庭秋。
凌敬看了其诗,称羡不已。黑闼便欲引兵追之,凌敬急止之,曰:“不可,灭贼便去,夏主已曾许之。”黑闼曰:“不辞而去,终是缺礼。”敬曰:“义臣如此,真忠义人也。借夏之兵,以复君仇,今逆贼已擒,其志足矣。不闻先哲有言:‘功成者退?’不必追之。”黑闼听言,遂拔寨,齐起兵至聊城。
凌敬二人进见建德,奏言夜中走了杨义臣,建德大惊曰:“义臣果去,失朕之股肱矣!朕旨许言:‘若擒了逆贼,放汝归田。’今日贼已就擒,星夜逃去。朕欲成此人之名,不必追赶。”
建德驾入聊城,请皇后萧氏御于正殿。建德行臣礼,朝见谢罪。立炀帝、少主两位神主在于行宫,亲率百官,皆具素服,俯伏发哀。然后聚集隋之旧臣,跪于两旁。建德叫群刀斧手押过一千人过来,绑至化及、智及、丞基、丞趾,其党杨士览,跪列神主面前。闪过祭酒凌敬,厉声叱化及曰;“逆贼匹夫,汝祖乃匈奴皂隶,岂是中国之民?世受隋恩,谄事炀帝,弑父杀兄,实汝父为之画策。然后官封许公,汝等各授官职宠用,其余百官皆不能及。炀帝无道,苦[害]生灵,汝之兄弟为帝宠臣,不能死谏,匡救其恶;行弑其君,祸延其子,牧其君后,淫乱宫闱,窃夺天位,暴虐下人。今日天人共怒,假手于我夏主,将汝父杀戮于市,以谢天帝,汝有何言?”
化及低首无语,建德即命武士绑化及于柱上,以刀剐之,枭下首级,用木匣盛之,遣将高雅贤将首级传送江都。此时隋义成公主在突厥,遣使来迎萧后,故建德遣高雅贤率领骑兵一千护送萧后与南阳公主,并化及首级同至江都。建德教推过杨士览、朱海来,建德问曰:“你有何言?”士览等终不答。建德怒,教推斩之。押过郑善果来,即令放之还乡,其余贼党,尽皆斩讫报来。
建德即日遣使奉表称臣,报闻于东都。隋皇泰大喜曰:“化及已戮,二帝之仇得报,朕无忧矣。今又有此人肯如此赤心辅国,何隋祚之不立乎?”遂封建德为夏主。建德受诏,收其传国玉玺,谥炀帝为闵帝,封炀帝之孙杨政道为勋国公,封裴矩为左仆射,崔君肃为治中,何稷、柳调为左右丞,虞世南、欧阳询为太常卿,其余官员,随才授职。其隋朝府库金银、宝贝、彩帛、绫锦、宫娥、彩女悉以分为四分,遣人送至唐营淮安王处,及魏公李密、世绩二处,以报同谋灭贼之功。建德所得,尽皆给散军士,谕功升赏。丽泉诗云:化及无知擅大权,荒淫宫苑罪无边。
两朝帝主遭奸弑,四海生灵尽倒悬。
力斩同僚凭士览,谋诛逆贼是高贤。
世间造恶终须报,上有无穷不老天。
当日大事既定,建德下令班师。
却说李密攻灭化及,与建德分得金帛宝物极多,报入洛阳。
王世充听知此事,心甚不忿,又闻李密还兵金墉,劲兵良马多死,世充即欲引兵击之。卫士张永通曰:“今密势大,未可与争举。吾闻唐王累有东征之意,知我兵出,彼必领兵乘虚而来,何计可敌;进则密拒于前,退则唐袭于后,那时进退两难,不如令人结好李密,以立根本,休养士马,多积粮草,以成其鼎足之势。况是累与之战,互有胜负,何必便欲击耶?”世充乃止。
正值人报唐遣使者杨通、张千资书前来招谕世充,世充接书,拆开读之,书曰:窃谓,王纲失道,群雄卓立,龙争虎斗,终归于真主,此盖天命去就之理也。自古帝王建国受命,而王者莫非在乎中土。
河图洛书,又法则之,以兴洪业,莫不由此,亦未有颠覆者也。
陇据隗嚣,倚仗而亡,蜀据子阳,恃宠而背,前世覆车之敝,可不鉴哉?
今朕受命于天,坐镇长安,东荡西除,四夷宾伏。汝王世充固常恪守臣职,义存大礼,逊辞谦让,早赴长安。执贽以礼,皆前哲归命之典,朝贺称臣,仍旧封高官之职,惟诏奉行。
世充读罢大怒,扯碎其书,即拔出佩剑,欲斩来使。杨通高声叫曰:“两国构怨,何斩来使?不干小人之事。”世充骂曰:“匹夫逆贼,彼此一体。皆是隋臣,吾亦欲入长安久矣。
顾以幼主尚在之故,未曾举事。汝有何德,以居大位,敢以书来招我?偏汝入长安受得代王禅位,以做天子,我在东都奉立皇泰,做不得天子邪?”手持宝剑,遂斩杨通于阶下,复又挺剑来斩张千,众将曰:“不可,斩其一使,实为矫抗,岂可再乎!不若且将张千割去其耳,放其归国,令备细奏闻,看李渊喜怒如何。”世充遂按剑不斩,却将张千割去两耳放还。世充叱曰:“留汝残躯,以通消息。”张千抱头鼠窜而走。丽泉诗云:堪笑洛阳王世充,杨通斩首说英雄。
军门素服何无志,千载令人笑语中。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