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回 王仙芝大寇荆南
王仙芝大寇荆南
却说贼将尚君长、俞亮正在帐中议曰:“若官军攻打之时,切不可轻出,弓箭、炮石不可乱发。官军远来,难以久住,待粮尽退去,用兵击之,一鼓而可擒曾元裕矣。”言未绝,忽然官军转过山南而去。尚君长大惊曰:“官军知长垣无兵,必去攻老营也。若长垣有失,吾此处皆无用矣。可尽起众兵迤然击之。”原来曾元裕留下十数人扮作乡民,暗窥虚实,见贼兵欲起,飞报曾元裕。元裕曰:“彼知吾取长垣,拔寨来击,正中吾计。”乃命宋威、杨复光引一军埋伏于洮水滨,待贼兵过来,同时举发。二将引军去了,尚君长、俞亮军马看看赶上,忽然一声炮响,宋威、杨复光从后进发,元裕兵回,两下夹攻,贼兵大败,杀死无数,降者极多。尚君长、俞亮死战得脱,前至狗脊岭,正逢王仙芝到,合兵一处。人马和官军交锋,尚君长出马,被朱威一刀斩于马下,贼兵大败。王仙芝引败兵退入中州城,闭门守护。追兵四面围合。时值秋天,降下大雨,河水暴涨,运粮船只从河口直到城下。其雨连绵,月余不止,官军营外,平地水深三尺,军人惊惶。宋威入中军言曰:“雨水连绵,营内浮坑,不能停住,望移屯于前面山上。”元裕大怒曰:“吾偏不知擒贼在迩,安可乱移?汝等再言,即当斩首。”宋威徐徐而退。少时,参军陶继业又来禀说:“军皆怯水,意欲移营。”元裕怒曰:“辄敢乱言,惑我军心,推出斩之。”当时号令首级于军门,于是三军镇静。元裕传令,叫城北军马暂退,放城中贼人樵采柴薪,牧放马匹。官军伍谡曰:“昔日招讨攻台州之时,八郡连进,昼夜不息,故得城下擒王郢斩之。今日远来,不令攻打,一任霖雨满营,又纵城中人樵柴、牧放牛马,愚窃虑也,请招讨教之。”曾元裕笑曰:“汝虽为司马,不知用兵之道也。昔王郢兵少粮多,城内可支一年,我官军四倍于王郢之粮,而不勾一月。以一月之粮,而充一年之饷;以四部之众,而敌一部之寡,而不容不速也。是以不计死伤,与粮争竞也。今者贼兵多,官军少,贼饿军饱,因此不必攻打,以待自走也。走而擒之,无有不胜。吾不掠牛马,不绝樵采,是容贼走路也。夫用兵者,诡道也,若因事变。贼粮并尽,军恃雨霖,未肯束手归降,吾故示无能以安之。若取小路以惊之,贼必冲突而死战也。此雨数日必晴,一晴并力攻打,贼可擒也。”众将皆拜曰:“此神武之算也。”却说帝在长安升殿,群臣来奏:“近者秋雨一月不止,军马劳苦,可宣招讨罢兵。”帝曰:“曾元裕临阵智变,必有良谋,擒王仙芝可计日而待,何必忧也?”却说军中,数日果然雨霁天晴。星夜曾元裕出帐,仰观星象,忽见一星大如斗,流火长数十丈,坠于申州城东南黄梅岭。众将皆惊问元裕曰:“此何兆也?”元裕曰:“五日后星落处,必然斩王仙芝矣。来早四面围合,并力打城。”诸将得令,次日筑土上掘地道,冲车、云梯、炮石昼夜攻打,箭如急雨乱射。城中粮尽,人皆相食。众欲杀王仙芝,仙芝慌使俞亮、柳君贤出城到曾元裕寨中投降。元裕曰:“汝来何也?”俞亮曰:“望请招讨权退三十里,吾自缚。”元裕大怒曰:“辄敢轻吾也!”叱左右推出斩之,将首级付从者书檄,令将回见王仙芝。看檄曰:唐诏讨使大元帅曾公檄下王仙芝:窃谓楚郑列国,郑伯尤肉袒牵羊迎之;吾乃天子上公,而贼子俞亮等欲使退兵,甚是无礼。二人老耄,传言有失,已皆斩首。若事有未已,可更遣年少聪明者前来告复,稍若稽迟,悉皆诛戮。故檄。王仙芝大惊,与众共议。贼将曹师雄愿往曾元裕寨中,说克日送大王到,定许开门纳降。仙芝即命师雄到唐中军。元裕坐帐上,左右叱师雄膝行至前,跪而告曰:“望招讨暂息雷霆,容克日面缚而降。”元裕曰:“军土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不能守,当走。既皆不能,有降与死耳。汝等不肯面缚,此决就死也。可洗颈待剑。”于是叱曹师雄令回报。师雄抱头鼠窜而回,见王仙芝说之。仙芝惊惶,乃与贼众是夜二更带数百骑开城门望东南而走。仙芝见无兵,心中暗喜。行不到五更,山顶上一声炮响,迎前一军摆开,当先曾元裕,上有袁知节,下有齐元阳大喝:“反贼休走!”王仙芝急欲回马寻路,后面张自勉军马到来,左边宋威、右边杨复光军马四面围住。王仙芝下马受缚,曾元裕视诸将曰:“吾前夜见流星坠于此地,曾有云:‘五日之后,当斩仙芝于此地矣。’今应斯言。”遂喝令斩之。仙芝与曹师雄等对面受戮。史官有诗云:贼子仙芝井底蛙,痴心恣意慕荣华。不知身死钢刀下,尤自贪图作帝家。当日勒兵恢复长垣。比及曾元裕到城下,唐兵尽已人城,诛杀仙芝余党二百余人。于是出榜安民,令各官分地守把,重赏三军。元裕奏凯班师,回入长安。后人有诗赞云:尽忠报国曾元裕,破贼黄梅大有功。
唐末英雄夸独步,至今千载播高风。
总批:王仙芝若受中朝之封,授左神策之职,其荣贵为何如?而被黄巢迫胁,遂不受命;即或未能归顺,使不杀李范、史文龙二人,犹末至于今日也。是集自隋公杨坚于陈高宗大建十三年辛丑岁受周王禅即帝位起,历四世禅位于唐高祖,以迄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岁,唐将曾元裕剿戮王仙芝止,凡二百九十五年。继此以后,则有《残唐五代志传》详而载焉,读者不可不并为涉猎以睹全书云。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论语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农家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