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众王盟会四明山 三杰围攻无敌将
众王盟会四明山 三杰围攻无敌将
当下李元霸将宇文成都望空一抛,就双手一接,叫声:“我的儿,饶你去吧!”往地下一抛,扑的一声,跌得个尿屁直流。那五百家将见主人被跌,齐举兵器上前,直奔李元霸。元霸笑道:“替死的来了!”把双锤四下一摆,打死了十余人,其余个个惊走。当时元霸得胜,把双锤插在腰间,走上演武厅,下马缴了令旨。炀帝大喜,封为西府赵王,镇守太原,遂摆驾回宫。
住了几天,夏国公窦建德奏:“龙舟造完,前来复旨,请万岁驾幸江都。”炀帝下旨,把三宫六院,俱留住晋阳宫。令李渊、元霸,同守太原,秦王世民,同往江都,李渊谢恩。炀帝带了萧后与些宠妃,上头一座龙舟居住。第二座秦王世民,第三座宇文化及与保驾将军成都,第四座文武百官。龙舟四座,皆以锦彩为帆,又有千艘骑兵,紧傍两岸而行。炀帝坐的龙舟,挽牵俱用妇女,各穿五色彩衣。炀帝观岸上妇女,挽牵锦缆,这些五色彩衣,红红绿绿,心中大喜。此话不表。
再说曹州宋义王孟海公,闻知昏君来游江都,必从四明山经过,忙发下一十八道矫诏,差官各处传送,令举兵齐人四明山相会,捉拿昏君,共举大事。
且说那河北寿州王李子通,得了孟海公诏书,忙传伍云召上殿道:“孤家正欲兴兵与元帅报仇,不料昏君游幸江都,今有宋义王孟海公矫诏到来,要孤家举兵,同集四明山相会,捉拿昏君,元帅就此发兵前去。”云召大喜道:“多谢主公。”说罢,退出朝门,点起十万雄兵。又发书到沱罗寨伍天锡处,令他为先锋,在前相等,同往四明山去,不表。
且说瓦岗寨程咬金得了这矫诏,十分大喜。即下旨兴二十万雄兵,命秦叔宝为元帅,裴元庆为先锋,与徐茂公军师,并诸将起身。又命邱瑞保瓦岗寨。三军浩浩荡荡,往四明山进发。
到了四明山,孟海公早兴十万大兵,在山下扎寨。报混世魔王到了,孟海公即迎接咬金入帐。次后相州白御王高谈圣、山东济南王唐壁、济宁知世王王溥、苏州上梁王沈法兴、湖广楚王雷大鹏、山后定阳王刘武周、河北寿州王李子通、沙沱英王罗于突厥、幽州北汉王铁木耳、鲁州净秦王徐元朗、江陵大梁王萧铣、武林净梁王李执、明州齐王张称金、楚州楚越王高士达、陈州勇南王吴可宣、夏州夏明王高士远,各领雄兵十万齐到。杜伏威、张善相、李芙蓉、薛举,四个为领袖,带领六十四处烟尘,共兵二十二万,战将千员,陆续俱到。孟海公接入帐内见礼,分班坐定。
孟海公道:“列位王兄在此,孤有一言相告,今昏君诛害忠良,弒父亲兄,欺娘奸嫂。又游幸江都,开河害民,种种罪恶,万至怨苦。今诸位王兄,俱要同心协力,捉拿昏君,众王兄意下如何?”众反王道:“孟王兄之言有理。”班中闪出徐茂公道:“今日请先立盟主,调用各路大兵。”众王道:“徐先生之言有理。”遂共推程咬金为盟主。徐茂公道:“那宇文成都勇冠三军,力敌万人,必须立下先锋,然后可擒成都。”忽李子通队里闪出元帅伍云召说道:“小将愿为前部先锋。”众王一看,见那员将士银盔银甲,面如紫玉,目若朗星,三绺长髯,堂堂仪表,立于帐下。寿州王李子通对众王道:“列位王兄,此乃南阳侯伍云召,隋朝右仆射伍建章之子。伊父被昏君斩首,又差宇文成都围困南阳。他杀伤了隋朝三十多员上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他杀出重围,相投孤家。他心存报仇,封为先锋,无有不竭力的。”咬金大喜,与了先锋印,云召谢恩。
只见高谈圣队里,闪出一员大将,身长一丈,腰大数围,铁面钢须,手执双斧,大叫道:“俺情愿同哥哥去。”众五抬头一看,原来是雄阔海。高谈圣道:“你去须要小心!”阔海应声道:“是!”便同云召回至帐中,天锡看见阔海,忙问道:“兄弟因何到此?”阔海把相州之事,细说一遍。云召道:“俺今请得先锋印,我兄弟三人一同前去,何愁这宇文成都擒他不来?”天锡道:“是。”三人置酒畅饮,不表。
却说靠山王杨林在登州,闻得驾幸江都,吃了一惊。忙令四家太保守登州,自家星夜赶上龙舟,保驾而行。不一月,驾到四明山,探子来报:“启万岁爷,不好了!今有一十八家反王,六十四处烟尘,齐集会兵。现有三个先锋,在前阻路。”炀帝闻报,即令宇文成都前去退敌。成都领旨,提铛上马,杀上前去,大喝道:“无名草寇,怎敢抗拒圣驾!”众军飞报上山,伍云召闻报,遂手执长枪,与雄阔海、伍天锡一齐杀下山来,大叫道:“奸贼,快快下马受死,免我老爷动手!”宇文成都看三人生得凶恶,认得一个是伍云召,大叫道:“反贼伍云召,你又来寻死么?”云召喝道:“奸贼休得夸口!”把枪刺来。成都将铛一架,两人战了十余合,天锡也把握金铛杀来,三人又战十余合。阔海见二人战成都不下,就把双斧杀入,成都把铛迎住,又战了二十余台,不分胜负。
四人自辰时战起,直战至午后,那杨林却想宇文化及有不臣之心,仗着儿子成都厉害,不如借反贼之手杀了他,以绝后患。就令军士只管击鼓,再不鸣金。宇文成都见三人终不肯退,又与他再战四十余合,三人虽勇,到底招架成都不住,雄阔海料战不过,大喊一声,回马先走。云召、天锡见阔海走了,便对成都道:“我们今日不能取胜,放你回去,明日再战吧。”言讫,回马就走。成都不舍,在后追来,追至半山,只见裴元庆手执双锤,杀下山来,成都上前把流金铛一挡,裴元庆把双锤一架,叮当一响,成都挡不住,回马便走。裴元庆飞马追来。这宇文化及心甚着慌,忙上金顶龙舟启奏道:“臣儿从早晨直战至今,腹中饥饿,力不能胜,望主公开恩。”炀帝遂传旨,鸣金收军,杨林闻旨,长叹一声,只得传令鸣金,成都大败,回到龙舟。裴元庆见天色晚了,也回四明山去。
成都回到舟中,扑的跌了一交,晕死去了。化及哭救醒来,扶入舱中将养,即来启奏道:“臣儿战乏有病,无人退敌,怎生是好?”炀帝闻奏,就吩咐龙舟暂退五十里,问众臣道:“这些反王兵马阻路,如何得退?”夏国公窦建德奏道:“欲退反王,可速召太原赵王李元霸来,此兵自然退矣。”炀帝闻奏,忙下一道旨意,差一员将官,连夜飞奔太原而来。不一日,到了太原,唐公得旨,即打发元霸起身,便叫:“我儿你去,我有一件事吩咐你。”忽又住了口,一想道:“我若说了,是不忠而为私了,你去吧!”元霸心疑,起身往佛堂来拜别祖母独孤氏,老太太念佛方完,便问:“孙儿何往?”元霸道:“孙儿因圣旨来召,说有瓦岗寨程咬金立为盟主,会十八路反王,今四明山劫驾,故叫孙儿去破敌。”老太太道:“你此去四明山,天下人马都凭你打,惟有瓦岗寨人马,一个也打不得。”元霸就问:“这是何故?”老太太道:“有一个元帅,叫做秦叔宝,却是你我大恩人。”就将临潼关相救之事,细说一遍,又道:“若没有他,你也生不出来,前去不可撞他。”元霸道:“原来有这缘故,怪道爹爹欲言不言,但不知那姓秦的是什么样?”老太太指画上道:“就是这人!”那元霸一看,只见画上一人,淡黄脸,手执金装铜,三绺长须。桌上一个牌,牌上写着:“恩公秦叔宝长生禄位。”看罢说道:“孙儿就记住这秦恩公便了!”驾下元霸别了老太太出来,拜别爹爹母亲,同柴绍带了四名家将,望四明山而来。
再说徐茂公探得李元霸前来保驾,忽叫声苦。众王惊问其故。茂公道:“今有李元霸前来保驾,我这里众将无人敌他,昏君拿不成了,只好保全自家兵马为幸。赖有一点救星。”就暗叫伯当去半路,如此如此。那李元霸与柴绍并马而行。王伯当远远的大呼小叫,立在那里捣鬼。柴绍认得是伯当,忙叫:“元霸贤弟,你且慢行,待我前去看看。”遂一马上前,叫声:“伯当兄,我家四舅来了,你速速前去,通知众将,自己保个性命,每人头上插小黄旗一面便了。”伯当闻言,回马跑去。元霸来到面前,叫声:“姊兄,那人做什么?”柴绍道:“想是疯的,见我们来,他却跑去了。”二人依然行路,柴绍道:“四舅,那瓦岗寨的元帅,叫做秦叔宝,却是我们大恩人,你去不可得罪他。”元霸道:“我晓得了。祖母曾对我说过了。”柴绍道:“他力量虽不如你,但他两根金装锏却会飞的,我知他好朋友最多,你却不可打他的朋友,你若打了他的朋友,他就飞起锏打你了。”元霸道:“他的朋友是怎么的?”柴绍道:“他的朋友是有记认的,有一面小黄旗插在头上。”元霸道:“既如此,凡有插黄旗的,我不打他便了。”两下说定,及行到金顶龙舟,炀帝闻报李元霸到了,即宣上龙舟。柴绍与李元霸见了驾,炀帝传旨,明日发兵与反王交战。未知这番交战胜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