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刘知几,字子玄,彭城人。生于唐代名门,父、兄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的官僚,并以词章知名于世。刘知几因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文学。他20岁时中进士,任获嘉主簿。武则天圣历二年,刘知几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工作。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先后参与撰修起居注及唐史。
唐中宗景龙二年,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史通》撰成。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