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影响
刘知几针对官修制度的弊端,提出一家独断的主张,对史馆弊端提出了五不可之论,从而指出了官修制度的改革方向。许凌云认为,刘知几系统地考察了史官制度,自己又在史馆修史多年,因此,他对史官的批评切中弊端。设馆修史五不可归纳有三:长官意志、曲笔、责任不专,结果是严重限制了史家的创新精神。刘知几批评史馆成了官僚主义的衙门,权贵结党营私的场所。设馆修史五不可也是刘氏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因为史馆堵塞了一家独断之路1994年第3期)。
刘知几所处时代的史学思潮有两大特征:一是世族势力和新兴地主官僚在史学领域的矛盾冲突,二是官修制度和一家独断的矛盾冲突。唐代围绕氏族志修撰的斗争就典型地反映了世族地主官僚和新兴地主集团在史学领域的斗争。对此,刘知几站在新兴地主集团的立场上,反对以谱系之书、家史入国之正史。官修制度的确立,对古代史学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官修制度使史书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但同时官修制度强化了对史学的控制,严重限制了史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并使史书曲笔不实明显突出。
代继华强调刘知几敢于对圣人及其所修儒家经典进行大胆尖锐的批判,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他能在初唐不拘守先儒章句的有利思想氛围中,能正确地运用经史相分的观点,冲破尊经抑史思想的束缚,对他认为是孔子所作的《尚书》《论语》和《春秋》提出了疑、惑,显示出刘知几敢于反传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