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馆职名存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子,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政和以后,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于是材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矣。
我朝馆阁官职的人选,都是天下的贤良之才,但是必须经过考试,中试之后才任命。凡是担任过这种官职的,就成为社会的名流。官位高的,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一等的,称集贤院或秘阁校理;低的,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这些,都被称为馆职。修起居注的官员出现空缺,肯定从馆职官员里挑选递补,不经过记注官的阶段,没有直接任命为知制诰的。官阶到了员外郎那一级就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官,朝廷内外都称他为学士。等到元丰年间新官制颁行,凡是兼任其他职事官的,都官升一级但去掉馆职,可是设置秘书省的官员,阶官却大抵与职事官相等,反而呈现出升迁迟滞的局面。政和之后,增加修撰、直阁的贴职,形成九个等级,贴职是科加恩兼职,并不担任馆阁职务,于是乎有治理之才的官吏、乳臭未干的贵族子弟都染指于此,车载斗量,馆职的名声更加低轻。南渡以后,开始任命为校书、正字之官的时候,往往召集起来进行考试,虽说是给职不能轻易予人,但是他们的以序升迁,反而没有其他寺监部升迁的捷径。升币孚决。至于递次推举为郎,失去了原来的少骤,和其他官员混同无别了。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