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韩文公佚事
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新旧二《唐史》,皆以为坐论宫市事。按公《赴江陵途中诗》,自叙此事甚详,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皇甫湜作公神道碑云:“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碑又书三事云:“公为河南令,魏、郓、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槖罪亡,公将擿其禁,断民署吏,俟旦发,留守尹大恐,遽止之,是后郓邸果谋反,将屠东都,以应淮、蔡。及从讨元济,请于裴度,须精兵千人,间道以入,必擒贼。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夜入,得元济。三军之士,为公恨。复谓度曰:“今借声势,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献。”李翱作公行状,所载略同。而《唐书》并逸其事,且以镇州之功,专归柏耆,岂非未尝见湜文集乎?《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
韩文公(韩愈谥号)自监察御史贬到阳山(今属广东),新旧两部《 唐书》 都认为是因为论宫市得罪。按文公《 赴江陵途中诗》 看,他自叙原因很详细,他说:“这年京师大旱,田地不收。官吏只顾向百姓勒索,百姓连孩子也养不起,弃在水沟里。我亲眼看到饥饿的人群拥挤在大道上,当时我刚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实在是我应当直言进谏的时候.我写好奏疏时,想为国尽忠就不能为个人打算。我在奏疏前面陈述酷吏剥削、人民苦难,要求让百姓存活下去,在奏疏后面提出京师是国家根本,对京师的百姓要加倍体恤,眼下的瑞雪预兆明年的丰收,请宽限到明年蚕熟麦收时再收租税。天子看了奏疏感到悲伤,司空也叹息应早作安排。我一心以为朝廷将采取应急措施.没想到反把我放逐到南方。”皇甫湜为他作的神道碑写道:‘关中大旱饥荒,饿拜遍地、官吏仍苛索万姓以求恩宠。先生上疏说京师为天下根本,京师百姓遭灾如此严重,请求朝廷放宽瑶役,免去田租。执政者为此很憎恶他,便将他贬贬諦下去。”这样看文公之被贬不因论宫市事是很明白的。神道碑又写了三件事说:“文公任河南(今洛阳)令时,魏州(今河北大名、魏县)、郡州(今山东郡城县)、幽州(今北京市)、镇州(今河北正定)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蓄养暗中调来的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文公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布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人民的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立即停上活动。这件事后那州留邸果然谋反,还妄图血洗东都(今洛阳),以响应淮西(今河南汝南、信阳一带)叛乱。等到文公跟随统帅裴度任行军司马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想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文公惋惜。文公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使用兵力了。于是找到了布衣拍者。亲自口授了致王承宗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来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摄于兵威,就上表请割德、棣二州献上,表示服从中央朝廷.”李翱作文公行状,所记载的与上述事迹大致相同,新旧《 唐书》 也都未记载此事,而且把收服镇州,一概归功于柏者,岂不是未曾见皇甫湜的文集吗?《 资治通鉴》 亦仅仅说柏耆以计策进见韩愈,韩愈替他宾告裴度,写了一封信派柏耆前去镇州去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