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李习之论文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候旬,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李习之所写的《 答朱载言书》 ,论述写文章最为明白、周到详尽。他在这篇文章中说:“《 诗经》 、《 书经》 、《 礼记》 、《 乐经》、《 易》 、《 春秋》 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引用。所以在读《 春秋》 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 诗经》 的。在读《 诗经》 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 易经》 的,在读《 易经》 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 书经》 的。甚至,在读月屈原、庄周的著作的时候,也见不到其中有引用《 六经》 的。譬如高山,有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它们共同的一点是高大,至于说山上草木的茂盛如何,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又如河川,有济水、淮河、黄河、长江,它们共同的一点是从发源地流出,一归于大海,至于说河道的曲直,河水是深是浅,则是不完全相同的。现在评论文章,有六种说法.有崇尚奇特的人说,文章语言词句,要奇特惊险;有喜好辨论的人说,文章叙事论理,要通顺流畅;有拘泥时尚的人说,文章必须讲求对仗;有厌恶时尚的人说,文章不应当讲求对仗;喜爱难的人说,主张文章应当难,而不应当浅显;喜爱容易的人则说,文童应当通顺不应当难。这六种情形,都是由于人的情感喜怒爱好不同,未曾涉及文章的主题总旨,有的文章义理说得浮浅不透彻,但是词句离奇华美,像《 剧秦美新》 、王褒的《 僮约》 ,便是如此。有的文章讲道理讲得好,但是不注意修辞,语句粗劣,如王通的《 中说》 、俗传《 太公家教》 ,便是如此。古时候的人,能够在语言文字上狠下一番工夫,但不大明白其词是对仗还是不对仗,是易还是难。‘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是不对仗。‘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是对仗。‘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候旬,捋采其刘’,是容易。而‘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是不容易。自从《 六经》 出现之后,百家之言纷纷兴起,老耽、列子、庄子,以至于刘向、扬雄,在文坛上都自成一家,学习写文章的人,纷纷以他们为师。由此可见,有的文章虽然道理讲得很深,说理亦恰当,但是语言文字不好,不能成为好文章,亦不能传之于世。”李习之关于文章的论述,大致是这样,作为后学,应当注意他的这些论述。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尚书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