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畏无难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胜。”使秦不并六国,二世未亡;隋不一天下服四夷,炀帝不亡;苻坚不平凉取蜀,灭燕翦代,则无肥水之役;唐庄宗不灭梁下蜀,则无嗣源之祸;李景不取闽并楚,则无淮南之失。
真正英明的帝王并不害怕困难多,而是害怕没有困难,一旦没有了困难就容易责图安逸,不恩危亡,所以说:“只有圣明的国君才能始终保持住胜利。”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发面例证:假如秦国不吞并六国,天下一统,秦二世也未必会很快灭亡;假如不是隋文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又征服了四周的少数民族,隋炀帝也没有条件大兴土木,骄奢浮逸,终致灭亡;如果十六国时的前秦皇帝符坚不去平定凉国(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带),攻取蜀国(今四川西部一带),灭掉燕国(今北京以北以西的地方),铲除代国(今内蒙中部和山西北端),也不会头脑膨胀,征集九十万人马去攻晋国,招致肥水大战的失效;五代时后唐庄宗如不灭粱国,攻蜀国,也不致口出狂言,荒淫专横,终致李嗣源兵变,最后被杀;南唐李景如果不去攻取闽国和楚国,也就不会有淮南的大败了。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术数
- 三命通会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