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司字作入声
白乐天诗,好以“司”字作入声读,如云:“四十著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是也。又以“相”字作入声,如云:“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是也。相字之下自注云:思必切。以“十”字作平声读,如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是也。以“琵”字作入声读,如云:“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忽闻水上琵琶声”,是也。武元衡亦有句云:“唯有白须张司马,不言名利尚相从。”
白乐天的诗,喜欢把‘司”字作入声字用,如说:“四十著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就是这种用法。又把“相’字当入声字用,如说;“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就是这种用法。在相字下面,自己作注说:“思必切。”把“十”字作平声字读,如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就是这种用法。把”琵’字当入声字用,如说:“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是这种用法。武元衡也有诗句说:“唯有白须张司马,不言名利尚相从。”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