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人物志》所表达的人才思想能够在汉魏之际出现不是偶然的。
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其取舍的标准主要是乡里对有关人物德业学行的评论,这种选才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品评人物的风气的盛行。东汉后期,察举制因其没有客观标准开始弊端丛生,并成为社会政治危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士人利用清议为武器,臧否人物,抨击朝政,与宦官势力作斗争,要求国家选材时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到曹魏时期,建立九品中正制,按人才优劣,评定九等,按等授官。于是,,如何识别、评定人才,就成了一个政治上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九品官人法的实施,也只是解决了名实不相符的问题,即品第高低与官位大小相符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材与质合,能与任宜的问题。因此,人不尽其材和官废其职的问题成为当时吏制的突出问题。刘劭曾奉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及《说略》,其指导思想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人物志》正是这种政治需要的产物。它以综核名实为基本的思想出发点,,针对当时人物品鉴的偏弊,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人物品鉴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使人物品鉴论向理性和形而上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开了以后四本才性和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圣人观而融通儒老的先河,不管是对当时还是以后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