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类·卷三
◎张巡检
纯皇帝幸滦阳,有随侍太监某,滋扰民间。时热河巡检张若瀛者,桐城相国文和公族子也,抚以善言,太监愈咆哮。若瀛乃呼役缚之,立加大杖。直督方敏悫公闻之,大惊曰:“张某疯矣!”亟上章劾奏,上察其情,谓侍臣曰:“非太监恣行不法,若瀛安敢尔。其人殊有家风,朕甚嘉之。”因特旨越七阶,擢同知;而太监遣戍畿辅。民庶欢声若雷。
◎田文镜属史
相传田文镜为豫督,平越王少司马士俊适令祥符。庭参日,田问出身,王攒眉嗫嚅,故作羞愧状,良久始对曰:“士俊不肖,读书出身,某科散馆翰林也。”田以为刺己,怒斥之。王知不免,回署即详请免河南碱地税,冀见忤放归。田果疏劾。时杨中丞文乾,方为布政司使,入谒曰:“王某请免税邀誉耳。公不欲成孺子名,盍少缓。”田诺之。未几,杨巡抚广东,即保荐同往,以道府用,荐升两司,田卒,代其任。以田文镜之严苛明察,而王则面加讪诮,杨则诱以巽言,刚柔抑扬,若弄孺子,其才岂在文镜下。
◎博山县令之强项
乾隆五十七年,和珅方秉政,兼步军统领,遣番役四出詷事,携徒众,持兵刃,暴民间,官吏莫敢问。一日,至山东博山县,饮博恣肆,知县闻即捕之。至庭不跪,以牌示知县曰:“吾提督差也。”诘之曰:“牌令汝合地方官捕盗,汝采三日不吾谒,且牌止二人,而率多徒何也?”擒而杖之,知县卒以是去官。博山民若失慈母,而和珅遂亦不复使番役出京师。盖知县事者,偃师武亿虚谷先生也。先生邃经学,考证金石,多精论卓见,循吏儒林相表里如是,戢暴驯良之异政,奈何与不读书人谋之。
◎侯抒愫之清操
河南侯户部抒愫,顺治壬辰进士。令潍县时,清操绝人。大贾郭某陷于讼,荐绅为之请者以十数,侯阁闭不与通。同年某方守莱州,移书惩责,侯佯为莫解,复曰:“滥竽作吏,旷职怀惭,苟有可以报朝廷爱百姓者教之,敢不惟命。”守意沮。方抒愫出宰,其兄抒恽语之曰:“吾家世清白,若以一钱归,吾不复东视若矣。”故愫以清节特闻,兄之教也。
◎蒋伯生大令
常熟蒋伯生大令因培,宰山东,多惠政。初至汶上,父老称蒋公子。会巡漕御史某家人,婪索供张,势张甚,所过咸趋承惟谨。抵汶上,君方诣行馆谒,及门闻诟厉,廉知横行状,便止屏外,扬声慷慨而言曰:“公奉天子命来,因公过镜,凡适馆具餐,所应储峙,有司为东道主,何敢怠忽,今乃纵厮养无状乃尔乎?是藐功令也。因培亦朝廷命官,藐功令者而顾腼颜奉之,非夫也。”遽令撤所张灯及供膳,拂衣径归,御史遂中夜仓皇去。后事发,以贿赂牵连者数辈,东抚以君事上闻,奉朱批“此人可嘉之至”,由是君强项之名,籍甚遐迩矣。
◎罗仙坞作令
桃源罗仙坞先生令中部时,有妇人以夫久出不归,求判改嫁,先生云:“焉有为汝父母官,而忍听汝改嫁耶?计汝母女二口,升米可活。”手写朱票,令此妇于每月朔执票支仓米三斗,并谕以“我在此一日,无虑一日失养。唯嘱汝守分,毋使我气短”,感谢而去。一日夫回,偕妇来叩谢,先生欲杖之,妇代乞免。先生曰:“为善必终。”仍令支一月粮去,而收回朱票。此事可谓仁至义尽。又尝上省谒秦芝轩中丞,中丞言:“尔守中部,好处我不深知,丑处亦未闻,固不见所长,却不见所短,似不应久屈在下邑。”先生正色答云:“且不必论长短好丑,只以国士遇我,我不敢当,若以众人待我,我亦不受。”即日禀辞去。盖中丞微示以调繁意,先生之应答也有体。
◎沈观察
仁和沈观察廷芳,乾隆鸿博科人物也。为御史,号劲直。督山东赈恤,寻拜登莱青道之命。以莱州老儒高凤起、法坤厚、毛贽,晦名乐道,有加礼焉。暇则屏驺从,入村舍,巡视稼穑,问民疾苦。人识其所乘白马,见其马来,曰:“我使君也。”
迁河南按察使,入觐,奏言母年九十,乞归养。高宗俞其请,并赐御书旌之。服除,陈臬山东,仍乞归老。其归也,数千人送至崮山驿,皆曰:“使君前者去不数岁复来,今当以何时至邪?”慰之曰:“父老意良厚,其各训子弟,勉为善良,毋为系念矣。”流涕别去。观察历官中外,虽甚鞅掌,不废撰述,盖桐城方侍郎弟子云。
◎李太守
王士祯《池北偶谈》笔记云:近日廉吏,以松江太守李正华为第一。正华贡士,献县人。予乡李御史,按下江,诛诅豪霸,有海忠介之风。中谗被逮,吴民号泣攀送者数万人,既登舟,僚属皆在,相视挥泪。正华最后至,携一酒瓢,满酌送侍御,慷慨言曰:“吾曹期不愧天日、不愧朝廷、不愧百姓耳,成败利钝,造物司之。公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侍御掀髯大笑,诸君改容谢之。后以考成不及格,镌级去。行之日,囊无一钱,松江人醵金数百,强投舟中,复人制一衣献之,凡数千领,正华一无所受。松人走白巡抚中丞,下檄使受之,移书慰勉,乃量受为行李之费。既归家,骑一驴,往来田间,岁一至郡城。南鼎甫官河间时,与之往还,甚稔。予过献,问其所居,在县西门,数椽仅蔽风雨云。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中庸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