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腑方·三焦虚实第五
(论三首 方十八首 灸法七首)
论曰∶夫上焦如雾(雾者霏霏起上也),其气起于胃上脘,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阴之分而行,还注于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卫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复始,大会于手太阴也。主乎少阳心肺之病内而不出。人有热则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身中皆热,不循卫气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气,其病则肘挛痛。食先吐而后下,其气不续,膈间厌闷,所以饮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则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语声不出。若实则上绝于心。若虚则引气于肺也。
泽泻汤
通脉泻热治上焦,饮食下胃,胃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方泽泻 半夏 柴胡 生姜(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人参 茯苓(各二两) 骨皮(五两) 石膏(八两) 竹叶(五合) 心(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
麦门冬理中汤
治上焦热腹满,不欲饮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挛痛方。
麦冬 生芦根 竹茹 廪米(各一升) 心(五合) 甘草 茯苓(各二两) 橘皮 人参 葳蕤(各三两) 生姜(四两) 白术(五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气聚痛好吐方∶
灸厥阴俞,穴在第四椎,两边各相去一寸五分,随年壮。
黄理中汤
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方。
黄 桂心(各二两) 五味子 桔梗 干姜 茯苓 甘草 川芎(各三两) 丹参 杏仁(各 ?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黄连丸
治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即注下方。
川连 乌梅肉(各八两) 桂心(二两) 干姜 附子 阿胶(各四两) 榉皮 川芎 黄柏(各?
上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浓朴汤
治上焦闭塞干呕,呕而不出,热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浓朴 茯苓 川芎 白术 元参(各四两) 桔梗 附子 人参 橘皮(各三两) 生姜(八两) 吴茱萸(八合)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为五服。
论曰∶中焦如沤(沤者,在胃中如沤也),其气起于胃中脘,在上焦之后。此受气者,主化水谷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奉以生身,莫贵乎此,故独行于经隧,名曰营气。主足阳明,阳明之别号曰丰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别走太阴络诸经之脉,上下络太仓,主腐熟五谷,不吐不下。实则生热,热则闭塞不通,上下隔绝。
虚则生寒,寒则腹痛,洞泄便痢霍乱,主脾胃之病。夫血与气异形而同类,卫气是精,血气是神,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夫脱血者无汗,此是神气。夺汗者无血,此是精气,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犹精神之气隔绝也。若虚则补于胃,实则泻于脾,调其中和其源,万不遗一也。
大黄泻热汤
开关格通隔绝,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腹满膨膨喘急方?
川大黄(切,以水一升浸) 黄芩 泽泻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羚羊角 栀子(各四两)元参(八两) 地黄汁(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黄更煮两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蓝青丸
治中焦热下痢水谷方。
蓝青汁(三升) 川连(八两) 黄柏(四两) 乌梅肉 地肤子 地榆 白术(各二两) 阿胶( ?
上八味为末,以蓝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饮服三丸,日二。以七月七日合大良,当并手丸之。
黄连煎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方。
黄连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胶(各四两) 黄柏 当归 浓朴 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方∶
灸大横随年壮,穴在挟脐两边各二寸五分。
论曰∶下焦如渎(渎者如沟,水决泄也),其气起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主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主肝肾之病候也。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呕吐不禁,故曰走哺。
若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人饮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盖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也。
柴胡通塞汤
治下焦热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 羚羊角 黄芩 橘皮 泽泻(各三两) 香豉(一升别盛) 生地(一升) 芒硝(一两) 栀子(四两) 石膏(六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为三服。
赤石脂汤
治下焦热或下痢脓血,烦闷恍惚方。
赤石脂(八两) 乌梅(二十枚) 栀子(十四枚) 廪米(一升) 白术 升麻(各三两) 干姜(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药,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止呕人参汤
治下焦热盛,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走哺方。
人参 葳蕤 黄芩 知母 茯苓(各三两) 生芦根 栀子仁 白术 橘皮(各四两) 石膏(八两)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香豉汤
治下焦热毒痢,鱼脑杂痢赤血,脐下小腹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香豉 薤白(各一升) 川连 黄柏 白术 茜根(各三两) 栀子 黄芩 地榆(各四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中寒热,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方∶
灸小肠俞五十壮。
黄柏止泄汤
治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黄柏 人参 地榆 阿胶(各三两) 川连(五两) 茯苓 榉皮(各四两) 艾叶(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胶,消尽,分三服。
人参续气汤
治下焦虚寒,津液不止,短气欲绝方。
人参 橘皮 茯苓 乌梅 麦冬 黄 干姜 川芎(各三两) 吴茱萸(三合) 桂心(二两) 白术 浓朴(各四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茯苓丸
治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语,胸中噎塞而短气方。
茯苓 地黄 当归(各八分) 甘草 干姜 人参(各七分) 黄 (六分) 川芎(五分)桂心(四分) 浓朴(三分) 杏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为度,日二,清饮汤下。
伏龙肝汤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龙肝(五合末) 地黄(五两,一方用黄柏) 阿胶 牛膝(一作牛蒡根) 甘草 干姜 黄?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胶煮消,下发灰,分为三服。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劳冷而发,宜续断止血方∶
续断 当归 桂心 蒲黄 阿胶(各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 地黄(各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下蒲黄,分三服。
当归汤
治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或热损发,或因酒发宜此方当归 干姜 小蓟 阿胶 羚羊角 地黄 柏枝皮(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蒲黄(五合) 青竹茹(半升) 伏龙肝(一升) 发灰(鸡子大一枚) 黄芩 甘草(各二两)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次下发灰,蒲黄,分为三服。
灸法
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疼,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灸三焦俞,随年壮。腹疾腰痛,膀胱寒 饮注下,灸下极俞,随年壮。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穴在挟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挟两边各二寸半)。三焦寒热,灸小肠俞,随年壮。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中论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人物志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词源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