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方·肺痿第六
(论一首 方四首)
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驶药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脉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
甘草干姜汤
温脏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肺中冷,必眩不渴(若渴者属消渴症,)不咳,上虚下不能制溲方。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服此汤已小温覆之。(《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方(《翼方》名温液汤)。
甘草二两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黄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黄 芍药 生姜(仲景用干姜) 细辛 桂心(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斤) 石膏(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甘草二两,为九味。)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