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方·心虚实第二
(脉四条 方十一首 灸法一首)
心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石膏汤
治心热实或欲吐,吐而不出,烦闷,喘急,头痛方。
石膏(一斤) 淡竹叶 香豉(各一升) 小麦(三升) 地骨皮(五两) 茯苓(三两) 栀子仁(三十枚)
上七味 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麦、竹叶、取八升澄清,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泻心汤)
泻心汤
治老小下痢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方。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一两) 干姜(一两半) 黄连(二两) 半夏(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乱。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蒌根二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客热以生姜代干姜。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亦治霍乱。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
竹沥汤
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方。
淡竹沥(一升) 生地黄汁(一升) 石膏(八两) 芍药 白术 栀子仁 人参(各三两)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硝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茯神煮散
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方。
茯神 麦门冬(各三十六铢) 通草 升麻(各三十铢) 紫菀 桂心(各十八铢) 知母(一两) 赤石脂(四十二铢) 大枣(二十枚)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绵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安心煮散
治心热满烦闷惊恐方。
白芍药 远志 宿姜(各二两) 茯苓 知母 赤石脂 麦门冬 紫菀 石膏(各四十二铢人参(二十四铢) 桂心 麻黄 黄芩(各三十铢) 葳蕤(三十六铢) 甘草(十铢)
上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方∶
灸心俞二七壮,小儿减半。
心 虚 寒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紫石英 人参(各一两) 麦门冬(三两) 大枣(二十枚) 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补心汤
治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或梦山丘平泽者方。
半夏(六两) 宿姜(五两) 茯苓 桂心 枳实 橘皮(各三两) 白术(四两) 防风 远志(各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
通治百病虚瘠羸乏等方。
牛髓、羊髓、白蜜、酥、枣膏(各一升)茯苓、麦门冬、芎?、桂心、当归、甘草、羌活(各二十铢)干姜、干地黄(各二十六铢)人参、五味子、防风(各一两)细辛(十八铢)白术(四十二铢)
上十九味,切捣十四味筛,别研枣膏和散,次纳诸髓蜜和搅令相得,纳铜钵中于釜汤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气,四肢厥,肠 ,名曰心小肠俱虚。
大补心汤
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方。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茯苓 麦门冬 干地黄 桂心 阿胶(各三两) 半夏 远志 石膏(各四两) 生姜(六两) 饴糖(一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补心丸
治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妇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方。
当归 防风 芎 附子 芍药 甘草 蜀椒 干姜 细辛 桂心 半夏 浓朴 大黄 猪苓(各一两) 茯苓(一作茯神) 远志(各二两)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热药。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