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例一首 方十九首)
例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 然一时间许益佳,但不可如水流离耳。若病不解,当更重发汗,汗出多则亡阳,阳虚不可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及汤,随证良验。
凡病无故自汗出,复发其汗愈,卫复和故也。
夫脉浮者,病在外,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脉浮大而数者,亦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而外不解,此为卫气不和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夫病患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故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令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复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表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不可与。
凡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者,勿与之,常知此,勿误也。
桂枝汤
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三物,切姜擘枣,以水七升煮枣令烂,去滓,乃纳诸药,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儿以意减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阔其间。
不得汗者,小促其间,令药势相及汗出,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病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
麻黄汤
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方。
麻黄(三两) 桂枝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大青龙汤
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烦躁方。
麻黄(六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石膏(如鸡子一枚,碎)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浓覆,当大汗出,温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则筋惕肉 ,此为逆也。不汗乃再服。
阳毒升麻汤
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升麻 甘草(各半两) 当归 蜀椒 雄黄 桂心(各六铢)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无桂心有鳖甲手大一片,《肘后》与《千金》同《古今录验》有栀子六铢、鳖甲如手一片。)
阴毒甘草汤
治伤寒初起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甘草 升麻(各半两) 当归 蜀椒(各六铢) 鳖甲(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则愈。若不汗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无蜀椒。)
阴旦汤
治伤寒肢节疼痛,纳寒外热虚烦方。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干姜 黄芩(各三两) 桂心(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阳旦汤
`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随病加减如下方。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蒌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纳胶饴半斤,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之。
六物解肌汤
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
葛根(四两) 茯苓(三两) 麻黄 牡蛎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
解肌汤
治伤寒温病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一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 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
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香豉(一升绵裹) 葱白(切一升) 童子小便(三升)
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两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之,覆取汗。
解肌升麻汤
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 芍药 石膏 麻黄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贝齿(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葛根龙胆汤
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
葛根(八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升麻 石膏 葳蕤(各一两) 甘草 桂心 芍药 黄芩 麻黄(各二两) 生姜(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纳余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方∶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 好豉(一升) 葱白(七茎)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纳后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七物黄连汤
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方。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 芍药 葛根(各一两) 甘草(一两六铢) 小麦(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之。
三匕汤
治伤寒中风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胁痛,四肢逆,干呕水浆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数十行方。
茯苓(如鸡子大) 黄芩 人参(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芒硝 干地黄(各一升)大黄
上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
五香麻黄汤
治伤寒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着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着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两) 熏陆香 鸡舌香(各一两) 沉香 青木香 麻黄 防风 独活 秦艽 葳蕤 甘草(各二两) 白薇 枳实(各二两)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方∶
桂枝 黄芩 甘草(各二两) 升麻 葛根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石膏(八两)栀子(二七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根据方服。
雪煎
治伤寒方。
麻黄(十斤) 大黄(一斤十三两) 杏仁(一斗四升)
上三味 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纳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去滓,复纳釜中,捣杏仁,纳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