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论一首 脉一首 方二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也。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能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半夏汤
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一名小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方见后十八卷,大肠腑痰
前胡汤
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聚膨 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前胡 生姜(各二两) 甘草 朴硝(汤成下) 大黄(别浸,各三两) 茯苓 半夏 麦冬 当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
前胡 川芎 甘草 当归 石膏 人参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四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黄芩三两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黄芩。
小麦汤
治呕吐不止方。
小麦(一升) 人参 浓朴(各四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 青竹茹(二两)姜汁(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猪苓散
治呕而膈上寒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饮水。
犀角人参饮子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并皆治之方。
犀角 人参(各三两) 薤白(五两) 粟米(一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至二升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人行七里久,进一服。
治呕哕方∶
人参(一两) 大麻子(八合,一作胡麻仁) 橘皮(一分) 枇杷叶(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纳麻仁,稍饮之。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两) 生姜(二两) 人参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又方 豉(一升) 橘皮(二两) 生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方。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温服之,日三。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方。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 方∶
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两) 白茅根(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数进,服尽更合。有热去桂。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 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 生姜(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又方 芦根(切一升) 橘皮 通草(各三两) 粳米(三合)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病患干呕方∶
取羊乳汁,饮一杯。
治哕方∶
煮豉三升,饮汁佳。
又方 空腹服姜汁一升。
又方 煮芦根浓汁,饮之。
治恶心方∶
苦瓠穣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蟆衣三升。
又方 服童子小便百日,佳。
又方 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日二服。服尽一石瘥。
治食饮辄吐方∶
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灸法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病患干呕,灸心主尺泽佳。
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治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
吐逆霍乱吐血,灸心主五十壮。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噫哕呕逆,灸石关百壮。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谱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