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竹木·松杉、柏、桧附
《齐民要术》:崔寔曰:正月自朔暨晦,可移松、柏、桐、梓、竹、漆诸树。
《齐民要术》:崔寔说:从正月初一到月底,可以移栽松树、柏树、桐树、梓树、竹子和漆树等各种树木。
《博闻录》:栽松,春社前带土栽培,百株百活,舍此时,决无生理也。
《博闻录》:移栽松树,应在春社日前带土栽植,栽一百棵成活一百棵,不在这一时期移栽,绝难成活。
斫松木,须五更初;便削去皮,则无白蚁。“血忌日”尤好。插杉:用惊蛰前后五日,斩新枝,剧坑、入枝、下泥、杵紧。相视天阴即插;遇雨十分生。无雨,即有分数。
采伐松木,应在夜间五更开始时,便将树皮削掉,这样做可以不生白蚁。在血忌日采伐更好。扦插杉木:选取惊蛰前后五日内,斩取新的枝条,掘好坑,将枝条放入坑中,用泥土壅培,用杵捣实。应在天阴时赶快扦插。若遇上天雨,可以全部成活;天不下雨,便要打折扣。
[新添]种松、柏:八九月中,择成熟松子子,柏子同去台收顿。至来春春分时,甜水浸子十日。治畦、下水、上粪,漫散子于畦内,如种菜法,或单排点种。上覆土厚二指许。畦上搭矮棚蔽日。旱则频浇,常须湿润。至秋后去棚,长高四、五寸。
[新添]:种松、柏法:八九月间挑选成熟好的松子,柏子相同。将松塔剥掉,收藏起。到来年春天,春分时节用甜水浸种十天,整治好畦子,灌水,上粪,将种子漫撒在畦中,和种菜的方法一样;或者采用单行点种的方法,然后覆盖上大约二指厚的土。畦子上要搭架矮棚遮蔽日晒。遇到天旱要多多浇水,土壤要经常保持湿润。入秋以后,即可将矮棚拆去,此时松苗约可长到四五寸高。
十月中,夹萄秸篱,以御北风。畦内乱撒麦糠覆树,令梢上厚二三寸止。南方宜微盖。至谷雨前后,手爬去麦糠,浇之。次冬,封盖亦如此。
十月中旬,用高粱秆夹上围篱,以抵御北风。畦中随便撒上些麦糠,将树苗覆盖起,使苗的上方的厚度至二三寸为止。南方地区可以稍微盖些便可。到(第二年)谷雨节前后,用手将麦糠扒去,灌水。下一年冬季,亦依照此法将树苗覆盖。
二年之后,三月中,带土移栽。先撅区,用粪土相合内区中,水调成稀泥,植栽于内。拥土令区满,下水,塌实。无用杵筑脚踏。次日,有裂缝处,以脚蹑合。常浇令湿。至十月,祛倒,以土覆藏,毋使露树。至春,去土。次年不须覆。
两年过后,在三月中旬,即可带着土移栽。先掘好坑,用粪同土拌匀壅入坑中,下水搅拌成稀泥,把小苗栽植进去,用土将坑填满,灌水使虚土塌下变实。不要用杵捣和脚踏。第二天发现有裂缝的地方,用脚蹑过使弥合严实。常浇水使保持湿润。入十月,将树苗弯倒,用土覆盖,不要让树苗露出土外。到春天,再将土去掉。第二年便不用再覆盖。
栽大树者,于三月中移;广留根土,谓如一丈树,留土方二三尺;地远移者二尺五寸。一丈五尺树,留土三尺或三尺五寸。用草绳缠束根土。树大者,从下剸去枝三二层。树记南北。运至区所,栽如前法。
移栽大树时,在三月中旬移。应当多带根周围的陈土,例如树高一丈,便应带二三方尺土,移往远处的带土二尺五寸。一丈五尺高的树,带土三尺或者三尺五寸。用草绳将根土缠捆结实。假如树很大,可将下面的两三层树枝剸去。要记住树原来的南北方向。运到掘好坑的地方,依照前法栽植。
桧引:种如松法。插枝者,二三月桧芽孽动时,先熟劚黄土地成畦,下水饮畦一遍,渗定,再下水。候成泥,将斫下细如小指桧枝,长一尺五寸许,下削成马耳状,先以杖刺泥成孔,插桧枝于孔中,深五七寸以上。栽宜稠密,常浇令润泽。上搭短棚蔽日,至冬换作暖荫,次年二三月去之。候树高移栽,如松柏法。
桧:种植桧的方法,和种松法相同。采用扦插法繁殖的,二三月间桧树的芽孽萌动时,先将黄土地深剧熟柔,调治成畦;浇水透灌一遍,水渗下后,再灌一次水。等畦子变成泥,把砍下的如同小指粗细的桧树枝条,截成约一尺五寸长,下端斜削成马耳形;先用木棒在泥上刺成小孔,然后将桧枝插入孔内,孔深约在五或七寸以上。扦插应稠密些。常浇水,保持畦中湿润。畦上架搭矮棚,遮蔽阳光。冬天,将矮棚撤去,另作暖荫,来年二三月去掉。等到树长高后再行移栽,如同移植松柏树法。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