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举鼓掉挡击以谈天,语辨而失于诬,指槛剽沙塥以言地,辞强而背于理。载笔者间收之水经国志,聊存一时应对之捷。其去多识之学,水火也。夫自虞帝明庶物,孔门讲格致,而后之儒者遂不厌详悉,举凡峙流夭乔翻飞喙息之俦,无不欲各尽其情实而自成一家言。如嵇含之《南方草木状》、范成大之《桂海虞衡志》,以暨《岭表录异》等篇,大抵皆足补《禹贡》厥包实竹笋之名,职方其畜为鸟兽之异。其为五岭九溪搜奇矜异,洵哉不少遗漏。远游者夸奥博,土著者务精核,后之人纵有闻见,又何加焉。
虽然,时有古今,则物亦有显晦。今即以东粤论,如瓯逻巴之入市献琛,前古所无;南越王之桂蠹火树,于今未有。即此以推,固不可以泥于前古或志或不志矣。予自甲午典试粤东,惜所游览仅五羊城而止,虽欲征之前贤所记而未逮也。岁次丁酉之冬,复来视学,此古太史辅轩采访之职也,遂得遍历全省诸郡县,可以测北极之出地以占时变,可以乘破浪之长风以穷海隅,可以审扶荔之不宜于北土,可以征灵羽之独锺于丹穴,幽渺而至五行符瑞所不及载,载而莫阐其理者,亦可以征信而核实。
畴见昔人著述,诧为怪怪奇奇惊心眩目者,至是又不觉知其或失则诬,或当于理,而因为之弃取焉。且因为之上下草木鸟兽各纵其类焉。书成计一十有六卷。敢曰《尔雅》 注鱼虫,壮夫不为也,亦聊以广箧中之见闻尔。
绵州李调元雨村撰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国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六韬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管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谱录
- 杂家
- 墨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