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十八
赵伦之 萧思话 臧焘
萧思话,南兰陵人,是宋朝孝懿皇后弟弟的儿子。父亲萧源之字君流,历任徐、兖二州刺史。永初元年(420)去世,赠为前将军。
武帝北伐,伦之遣顺阳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子出嶢 柳,大破姚泓于蓝田。及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 少帝即位,征拜护军。元嘉三年,拜领军将军。
萧思话约十岁时,不懂书籍,好骑在屋梁上,打细腰鼓,侵害邻居,邻人无不怨恨。从此自我克制,几年之中便有了美好的名声。他工于隶书,善于弹琴,能骑射。后来承袭了封阳县侯的爵位。
伦之虽外戚贵宠,而居身俭素,性野拙涩,于人间世事多 所不解。久居方伯,公私富贵。入爲护军,资力不称,以爲见 贬。光禄大夫范泰好戏,笑谓曰:“司徒公缺,必用汝老奴。 我不言汝资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伦之大喜, 每载酒肴诣泰。五年,卒,諡元侯。子伯符嗣。
元嘉年间(424~453),担任青州刺史。亡命的司马朗之兄弟聚集党徒企图作乱,萧思话派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平并斩杀了他们。
伯符字润远,少好弓马,爲甯远将军,总领义徒,以居宫 城北。每火起及有劫盗,辄身贯甲胄,助郡县赴讨,武帝甚嘉 之。
元嘉八年,魏军大规模攻来,他丢弃军镇逃奔平昌。魏军驻守未到,因此他被征入京囚禁在尚方狱中。起初在青州,平常所用的铜斗覆扣在药厨下面,忽然在斗下得到了两只死麻雀。萧思话感叹说:“斗覆而双雀丧命,恐怕是不祥吧!”然后就被囚禁起来。后来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时丧失了亲和,氐人统帅杨难当因此侵犯汉中,于是便从刑徒中起用萧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定了汉中,全部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在葭萌水设置了守军。萧思话迁移军镇到南郑。
文帝即位,累迁徐、兖二州刺史。爲政苛暴,吏人畏惧如 与虎狼居,而劫盗远迸,无敢入境。元嘉十八年,征爲领军将 军。先是,外监不隶领军,宜相统摄者,自有别诏,至此始统 领焉。后爲丹阳尹,在郡严酷,曹局不复堪命,或委叛被戮, 透水而死。典笔吏取笔失旨,顿与五十鞭。子倩尚文帝第四女 海盐公主,甚爱重。倩尝因言戏,以手击主,事上闻,文帝怒, 离婚。伯符惭惧,发病卒,諡曰肃。传国至孙勖,齐受禅,国 除。
法护,是中山无极人。过江以后,寓居在南郡。他的弟弟法崇从少府升为益州刺史。法护丢弃军镇犯下罪过,被府衙拘捕,在狱中赐他自杀。文帝因为法崇是一方的长官,命令声言法护是病死。文帝让萧思话上表说明汉中变故的始末,下达给史官。
萧思话,南兰陵人,宋孝懿皇后弟子也。父源之字君流, 历徐、兖二州刺史。永初元年卒,赠前将军。
元嘉十四年,调他担任临川王刘义庆的平西长史、南蛮校尉。文帝赐给他弓箭和琴,发给他的手令中说:“以前得到这张琴,已经是旧物,现在相借,并送桑弓一张,这是物品的幸运。良材美器,应该放在能够尽显功用的地方,这位老者实在是无可推让的人物。”他曾随文帝登上钟山北岭,中途有巨石清泉,皇上让他在石上弹琴,于是赐给他银酒盅,对他说:“非常欣赏你有松石间的意趣。”他历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萧思话因为离开了州府,不再多用气力,工作交予府军九人。文帝开玩笑说:“老者终于不在乡间做农夫,哪用忧虑没人可以支使呢?”还没有上任,又改任为护军将军。
思话十许岁时,未知书,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 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颇工隶书,善弹琴, 能骑射。后袭爵封阳县侯。
当时,魏军攻打悬瓠,文帝将要大举北侵,朝中士大夫全都表示同意,萧思话却坚持劝谏,不被采用。魏军退走,他便代替孝武帝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来因为围困..郂城不能攻下,退军到历下,为江夏王刘义恭所举奏而免官。
元嘉中,爲青州刺史。亡命司马朗之兄弟聚党谋爲乱,思 话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斩之。
元凶刘劭杀父自立为皇帝,让他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他于是举行起义以响应孝武帝。孝武帝即位,征他为尚书左仆射,他坚决推辞,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待。当时京城中有很多抢劫事件,二十天当中发生了十七次,他引咎要求辞职,皇上不许。后来拜为郢州刺史,加任都督。逝世后,赠他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穆侯。
八年,魏军大至,乃弃镇奔平昌。魏军定不至,由是征系 尚方。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忽于斗下得二死雀。 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及梁州 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 话爲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思 话迁镇南郑。
萧思话身为外戚,声望很好,很早就被重用,历任十二州长官,持节担任监督职务多达九次。所到之处虽然没有皎然清美的名节,但也没有秽乱黩职的污点。爱人才,好贤士,很多人愿意归往。
法护,中山无极人也。过江,寓居南郡。弟法崇自少府爲 益州刺史。法护委镇之罪,爲府所收,于狱赐死。文帝以法崇 受任一方,命言法护病卒。文帝使思话上定汉中本末,下之史 官。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