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听后很高兴地说:“《诗经·小雅·巧言》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先生您这么一说,我的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如果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的重物,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清秋天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曰:“否。”
宣王说:“当然不会。”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看的缘故;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枝一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尊敬自家长辈,并由此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转动一件小东西那样容易了。《诗经·大雅·思齐》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称一称才知道物体的轻重,量一量才知道物体的长短,所有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让您的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宣王说:“不,这样做我的心里怎么会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没有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便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因为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曰:“可得闻与?”
宣王说:“能把这些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个国家会胜利呢?”
曰:“楚人胜。”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孟子说:“显然,小国本来就无法与大国为敌,人数少的本来就不敌人数多的,力量弱的本来就不敌力量强的。中国的土地,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有九个,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真能做到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着做一做。”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歪门邪道,不守法纪,胡作非为,什么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施加刑罚,这等于是陷害人民。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儿;年成好尚且艰难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困难,哪里还有什么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的宅田上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都可以吃肉了。每户所种的百亩田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做到了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拥戴而成为王者,那还从来没有过。”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