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兵制
中国宋朝重建统一的封建政权,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北和西北地区民族矛盾转趋激烈。1127年后,金兵继续南下,宋政权偏安江左。北宋和南宋的军事制度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总的是吸取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皇帝加强集权,削弱大将兵权,以文臣御武事;集中大量财力、物力,供养大批招募来的军队,募兵制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宋时期 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国军队,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设有枢密使、副使等。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等,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率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即同驻一地的军队平时要受三衙和率臣双重统辖。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事已则罢。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此外,还设有兵部,只掌管仪仗、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