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周
周制:王畿千里,近郊五十里(宅田、士田、贾田),远郊百里(官田、赏田、牧田、牛田)。郊为乡六,乡百里,通十为同,为百里者十,提封九万井九十万夫之地。除山川、沉斥、城池、邑居、园囿、经路三万六千井,为六万四千井六十四万夫之地。除公田九分之一,为五十万二千夫。又以一易、再易、三易,通之三分去一,为三十五万四百夫。率三百五十家赋一乘(四丘为乘,故曰丘乘),积六乡为千乘,而余率七家赋一兵,积六乡为七万五千人。此六军之制也(《周礼》所谓甸,即《司马法》所谓成也。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则成十为终,即《周礼》二县加之半。十为同,即《周礼》四都。凡六乡十同,盖四十都也,特异名耳。)。二百里曰州,州为六遂,遂如乡之法(郑氏云:异其名,示相变耳,遂之军法如六乡。)。三百里曰野,野为削(削一作稍,家邑之田,大夫采地。)。四百里曰县(亦曰邦县),县为小都(小都之田,卿采地)。五百里曰疆,疆为大都(大都之田,公采地)。都通为鄙(所谓都鄙),为寰内诸侯治之。皆如遂之法(郑氏曰:自远郊以达于畿中六遂之地,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畿方千里,为千里者十,如乡之除,为三百五十万四千夫,赋车万乘,卒七十五万人,为军者十,此通畿之师也(牧野之师,纣兵七十万意者,通畿皆发。)。随处搜狩,自成什伍(案:《礼》:惟为社事,单出里民,惟田竭作。此见搜狩,比屋作兵),大司马递而征之(案:大司马教兵,号名有县鄙、家乡、官野之异,等物有诸侯、军吏、都、乡遂、郊野之别,此见递征。)。十年而役一遍,凡三家可任者,率十有一人(所谓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二家五人,下地家二人,籍其大数,三家为十一人。《司马法》:自夫三为起屋数。盖以此也。),则终身无过一再给公上事。盖先王忠厚之至,更劳均佚,不欲穷民之力。递征之法,非偏摘也(郑氏云:凡用役者,不必一时皆遍以人数计之,使劳佚递均也。)。盖乡遂以次,全军充调,不离部曲。
案:传记如周有南国之师,晋有九州岛之戎,宋有空泽之甲,皆全军更役。在军之士,无非乡旅,相望守助,犹之田里。家有羡卒,隶于师长、闾里,故不失守备。传记:少康一旅,出于一成。〈鲁颂〉僖公千乘,赋于百里,与〈公刘〉三单、《左氏春秋》书社之法,皆比屋通数,非谓兵之制也。鲁三郊三遂,可六军而止三军,亦递征也。古者五侯九伯,二伯专征,而诸侯皆共四方之事,畿兵不轻出也。
案:《诗》文王〈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九牧之地)。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幽王〈大车〉、〈渐渐之石〉,为东劳西逸,而有不遑朝矣之叹。更以《周礼》、《司马法》参考,王有四方之事,则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小宰掌其戎具,虎贲氏奉书以牙璋发之(〈诗。常武〉:「王命卿士,大师皇父,整我六师。」,冢宰也。「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土。」小宰戒司马出征也。程伯为司马,见《史记》。),则畿兵不轻出也。在《易》「未济」之象,高宗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则虽天子亲征,亦用诸侯之师。(《诗》:「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则之所至皆成六师。)。刘文公平丘之会,对晋人曰:「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元戎十乘(《司马法》论戎车之名,周曰:元戎、先良也。)。」则虽王仁莅师,毋过十乘,以为先行。宣王复古北伐,其制如此。平王东迁,以王人戍申、戍甫,〈扬之水〉始刺之。然春秋之初从王伐郑,犹有陈、蔡、卫人。二百四十年间,王人会伐屡矣,未尝见师之出。唯败绩茅戎,王师自出,《春秋》深讥焉(见〈史记。世家〉)。赧王伐秦,尚从天下锐师,以知畿兵不用,其力常完也(〈豳〉诗周公东征有四国,盖以师从。《春秋》王人子突救卫,不书师。)。
凡王畿千里,车万乘,六军递用千乘。而寰内诸侯各从其国之制:诸侯大国百里,车千乘,三军,用五百乘(《春秋左传》:「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次国七十里,车七百乘,二军,用三百三十乘;小国五十里,车五百乘,一军,用一百六十五乘。率天子用十之一,次国、大国十之五,小国三之一,皆足成军之数。唯无侯作帅,卿帅之以奉天子,诸侯率教卫以赞元侯,伯、子、男帅赋以从诸侯(寰内外所以不征同者,寰内有递征入卫之劳,各从其国制,而寰外共四方之事,劳佚适等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春秋